教学交往异化现象原因剖析及应对策略

2014-10-21 02:12栾谨梅于学军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活动

栾谨梅 于学军

摘 要: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教学交往异化的现象,着重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教学交往;教学观念;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交往是指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正常的交往,就其社会意义看,是建立在彼此间平等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及沟通。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学认识活动为目的的社会性交往。教学交往异化,是师生及生生间正常交往关系的变异。很多异化因其隐蔽性、变相性、习惯性及传统势力等原因并不易被人察觉,而严重者常会以触犯法律或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体现

出来。

西方哲学家认为,在科技日臻成熟的现代社会,交往应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而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教学交往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有学者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并指出“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是否是教学的本质还待进一步商榷,但这也足以显示了教学活动中交往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将这种观念自觉极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往都处在自发的、脆弱且易异化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教学观念影响、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学组织形式三个方面展开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观念

我国教育受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为了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与现时的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分离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教师则扮演着搬运工和灌输者的角色。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有自由提问、判断考核、发号施令等一系列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只有接受被选择、被评价、被命令的命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状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也无法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而且教师很容易走向权威主义,并最终导致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

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正好与赫尔巴特相反,他反对把教育同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割裂开来,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广阔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应该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以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就在我们苦恼于教育中冷冰冰的机械主义和物化主义时,杜威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實践活动,它和社会之间是联系的、动态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儿童成为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毫无疑问,教学是个体社会化最主要、最便捷的途径。在杜威的教育观中,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习得各种社会技能、社会规范、道德准则,还需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的品质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对教学活动的认识

教学活动由教学认识和教学交往构成。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学似乎只关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大多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判断;而一个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大多从他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上看。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大多数研究也围绕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展开。无论在教学评价还是心理学研究方面,教学交往都只处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抛开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忽略人的情感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将教学活动简化为人与客观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很常见的做法。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某一科目的好感是源自于对某位老师的喜爱,或者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上的激励往往比物质上的奖励作用时间更长久,而且更容易形成习惯。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教学交往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潜能。师生及学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应该积极地树立这种观念,“题海战术”式的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和个性显现日益鲜明的学生。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的态度、人际交往间的情感因素以及积极健康的竞争体制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形式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一师在上、众生在下的授课形式以其高效低成本的“批量化”教学方式而备受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结构中,学生独立面向知识学习,单独向教师负责,学生之间除了合作性学习要求之外鲜有交流发生,遇到学业上的困难他们宁可埋头自己解决也不愿求助于别的同学。学生间激烈的竞争或许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自私、封闭、孤僻的个性,而一些所谓的差生,被教师和其他同学忽略而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隔绝孤独的同伴关系很容易导致学生自卑或者自负等负面的心理障碍,甚至对交际产生怯懦和退缩。而一位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位学生,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如回答问题,接受指导的机会)、对学生个体和个性的忽视等问题。在没有其他一种授课方式能够更好地替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制可以解决上述的一部分问题。这种方式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相互合作中实现自己独特价值,体验到被需要和需要别人帮助的社会性情感;小组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可以从真实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导致教学交往异化的原因,并试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让我们关注当下每个人为之生存的社会,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学校,让彼此间多些交流、多些“人情味”吧。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观念的创新型改革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