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群
摘 要:学生学会反复修改作文,是解决作文难教、难写的好办法,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一篇优秀作文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通过标准的拟定,使学生一开始就减少了写作中的盲目性,互相批改又能进一步加深对作文要求的了解,取长补短,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经过多次“面批”后,学生将作文修改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关键词:修改作文;打好草稿;互相批改;反复修改
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反复修改作文呢?我的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打好草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打草稿是在前期做好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的基础上列纲起草。打草稿的过程就是一篇优秀作文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古今中外不少文学大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几经斟酌、修改才定下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我一般是这样要求学生的: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标准和要求,接着让学生“打腹稿”,在心中斟酌可行后才写到草稿纸上成文;其次,对草稿反复诵读,进行第一次修改,自己觉得满意后再认真誊写到作文本上,交给老师检查。如果达不到要求,则让学生重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从观念上认识打草稿、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作文课就这样要求学生,结果学生的作文質量普遍较好,教师批改起来也没有那么难。
二、引导学生相互批改
我的做法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教师首先简单检阅,查缺交情况,整体上向学生们明确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方面。之后让学生相互批改别人的作文,并写出具体评语,打出分数并署名以示负责。批改之前给出十条评分标准,每个标准10分,总计100分。前面四条标准主要是:“卷面是否整洁”“有无错别字”“病句和标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500字以上”。其余六条标准则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来确定。以记叙文为例,大致可以从“中心是否集中(有立意、有点题)”“选材是否典型(有情节、有情感)”“详略安排是否得当(有详略、有升华)”“条理是否清楚(有过渡、有呼应)”“是否以记叙为主(有环境、有事件)”“构思有无新意(有铺垫、有伏笔)”等,学生酌情扣分。接着根据别人的修改,自己再对照评分标准,对作文进行第二次修改,把原来不那么好的作文修改成为好作文、高分作文。这就意味着修改后的作文要经得起推敲,不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有意蕴,能够发人深省。最后再交给老师检查批改。通过标准的拟定,使学生减少了写作中的盲目性,互相批改又能进一步加深对作文要求的了解,取
长补短,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写作的兴趣。学生也明白该修改成什么样的“作文”。老师也能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如:我去年教的七(2)班学生,刚入学时作文普遍比较差,学生最怕的就是作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互批后,学生的作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他们都喜欢上作文了。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不断反复修改
也就是要对学生作文进行集体“面批”,教师快速批阅一遍经过“第二次修改”的学生作文,打上分数,找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作文作为例子,举例说明如何修改作文,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步骤和方法。如:首先,“找毛病”,根据写作要求,检查是否正确。其次,“做手术”,针对文章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这是举例说明的重点。也就是说给作文“瘦身”“修骨架”“换器官”,把作文中重复多余的、次要的、不能表现主旨的删除;修理完整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因、发展、转折和结局等情节;换掉作文中那些陈旧、没有新意的旧素材。再次,以这篇例文作为典型,引导学生参加评论,提出修改意见,以作为一次的修改范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改。最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第三次修改并交给教师再“面批”。依此类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第四次、第五次甚至更多次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我有时为了达到要求一个学期只写“一篇作文”。这样强化了学生作文的入格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经过多个环节的修改后,学生消化吸收,修改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如:本学期我布置作文《读懂母亲》,经过多次“面批”之后,班级学生都写出了不错的作文,其中多篇作文还在校报上刊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修改作文,他们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才能有意识地写好作文。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能力是学生作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在写作后通过自行修改体会写作的乐趣。总之,正确地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
(作者单位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