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立 邵建忠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双证书”制度的内涵、演变过程、意义、现状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方面的一定研究,但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虽已取得一定成绩,却仍旧良莠不齐,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因此仍需树立问题意识,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国内外;“双证书”;综述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確提出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标志着我国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也都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将实施“双证书”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随后,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教育制度,如2000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就业准入制度”;2005年11月8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双证书”制度,尤其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社会认可度,对我国的“双证书”制度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的,学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相应的,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推行“双证书”制度也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因此适时地进行阶段性梳理与总结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国外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都比较成熟与完善
总体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国外发展比较完善、推行得也比较成功,在职业教育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岗位(群)的相互对应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与职业教育形成了良性的衔接与互动。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推动实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986年就在全国各类企业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估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一种由国家培训局倡议制定的,包括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职业资格考评体系、证书发放管理和专业人员、机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完整的体系,涉及所有职业,涵盖了从新职工到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技能和知识要求。
德国的职业资格制度则有比较完整法律法规体系,行业协会在其间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有比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一体化教育制度,就很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动态沟通。这种双证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具体体现为,在职前教育阶段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集成模式”和“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的等值模式”,以及职后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继续教育证书与正规教育学历证书的等值模式”。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体系是和学历体系在一个框架下的互通体系,在澳大利亚各个行业中,凡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其技术和继续教育,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及成人教育和培训于一体,搭建起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相互沟通、补充和交叉,形成具有梯次结构的教育网络。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国外在“双证书”制度方面的研究都已相对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双证书”的衔接与沟通方面十分有效,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各个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基本上都能与本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效结合,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2.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立法和依法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发展职业教育。如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学校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贯彻企业培训计划。
3.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机构完善,考试方式灵活,考试制度严格。
4.各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5.依法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积极改革和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同时,在发展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行业的协同作用。
6.通过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开辟了一条逐步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不少国家还注意以职业资格框架弥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就业的距离,以学习的课程作为连接桥梁,把教育与就业相联系,把教育、培训和提高技能相联系。
二、国内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正日渐趋于深入
我国的“双证书”制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总结分析国外职业教育就业培训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定背景提出来的。伴随着国家一系列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国内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也正日渐趋于深入。
总体看来,我国关于“双证书”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初期多以研究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及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认证问题为主,如近期则对“双证书”制度操作层面的问题研究较多,如实施中的具体方式、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等,比如从2002年6月到2007年6月开展的涉及苏州、广州、无锡、青岛、山东、河南、深圳、天津、上海、重庆等十个省、市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
具体说来,我国国内关于“双证书”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双证书”制度涵义的界定与阐述。
2.关于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意义的研究。
3.关于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认证问题的研究。
4.对“双证书”制度现状,即我国高职院校如何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
5.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双证融通的宏观背景及其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6.在微观上,关于高职院校如何推进“双证书”制度有效沟通与衔接的研究。
7.关于“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途径的研究。
综上所述,“双证书”制度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已被推至一个日益重要的位置,而近年来,学者们对“双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双证书”的衔接与互动,以及“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方面也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我国国内关于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日渐深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关于“双证书”制度的研究仍旧存在着偏于笼统、宽泛,大部分研究都还处在一个个别的、缺乏整体联系和可操作性的探索性的研究阶段,局限于局部和理性上的认识。
与此同时,相对于全国对“双证书”制度的持续深入研究,我省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则相对更少,根据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仅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邢媛,2005)《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黄荣春,2007)《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张雄,2011)寥寥数篇与之相关;而结合学校个案的相关研究也只有《高职院校开展“双证书”教育的探讨——以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为例》(谢翠红、江明光,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6期)《浅析福建省高职院校CAD考证对机电专业学生的影响》(唐整生,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11期)等学术论文;缺乏有组织的深入研究及对已有经验的系统梳理。
参考文献:
[1]左其琨.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赴英考察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6-57.
[2]吴全全.终身教育导向的德国“雙证”一体化模式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17.
[3]杨延.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9,(9):46-49.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组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知识读本[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会规划课题“福建省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12B26
课题主持人:邵建忠
作者简介:郭宇立(1984—),女,福建省泉州市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员,研究实习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邵建忠(1963—),男,福建省泉州市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部副主任,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