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凯 李艳会 黄文军
摘要:我国“双证书”制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总结分析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国特定背景提出来的。落实“双证书”制度已成为政府、职教学者和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在课堂层面落实“双证书”制度时,面临着职业资格标准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学生没有获得预期职业能力的挑战。其解决思路是采用项目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包括:挖掘真实职业情景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选择基于学习分析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课程教学,从学与教两个维度选择与组织教学资源。
一、“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和现状
“双证书”制度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学历教育中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还应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若干个职业资格证书。我国“双证书”制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总结分析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国特定背景提出来的。[1]
(一)“双证书”制度推行的原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强力推进
上世纪90年代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提上日程后,国家法律、政府文件相继出台,要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工作。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要求实行、推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层面对于落实“双证书”制度的决心。
(二)职教学者与教师对落实“双证书”制度已形成共识
职教学者对于“双证书”制度的研究,在初期主要集中在实行“双证书”的必要性、意义与制度保障,这些研究对进一步推行高职“双证书”制度有一定的宣传作用,能够让人们提高该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地推动“双证书”制度的实行。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双证书”制度实施中的具体方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如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的构建、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研究对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双证课程与项目教学内涵比较分析
“双证书”制度落实到学校课程层面,其表现形式是“考证课程”、“双证课程”或“双证书课程”(本文称为双证课程),即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2]由于对“双证书”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指导教师实践的研究偏少,职业资格标准的发展相对滞后,课堂教学没有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教师在课堂层面落实“双证书”制度遇到困难时,往往得不到可操作性强的应对策略的指导。如果从项目教学视角,对双证课程和项目教学内涵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在双证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是很好的解决思路。
(一)项目教学围绕项目的实施展开教学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双证课程的教学载体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可见双证课程的内在要求是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那么在专业教学中有什么载体可以把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组织在一起呢?从职业教育项目教学视角,项目是指相对微小的技术、工艺上的项目,是一种具体的职业活动,具有制作的含义,有着明确的工作成果要求,工作成果对应职业中明确存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产品”,项目可以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载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项目教学是基于行动逻辑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可作为双证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递,而是着重于实践、做中学,是一个按照“做事”的过程组织并固定学习要素的逻辑,即是按行动的效果来评价过程执行情况的逻辑,而不是按认知过程组织并固定学习要素的逻辑。[3]真实的企业中,一线技术专家带徒弟完成项目时,均不自觉地使用了基于行动逻辑的教学模式。双证课程以完成职业工作任务为基本教学目标,课程中既包含实践性技术和知识,又包括理论知识。在行动导向理念指导下,教师依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能力设计项目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步骤增加教学性步骤,安排学习内容来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获得工作成果(典型产品或服务)。
(三)项目教学具有多样化的学习结果,符合双证课程功能多元化的要求
在双证课程中,学生需要达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要求的学识和能力水平,双证课程的功能是多元的,既要具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功能,又要具备工作能力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功能。项目教学具有多样化的学习结果,符合双证课程功能多元化的要求,其学习结果包括:职业行动能力、对知识本身的记忆与理解、对知识的行动意义的理解、综合职业素养四个方面。[4]学生在项目教学创造的工作情境中,努力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学习过程不仅是技能训练过程,更是运用资源有计划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对工作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
三、项目教学视角下教师落实“双证书”制度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真实职业情景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
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自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中建构课程内容。[5]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在组织双证课程内容时,应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用人单位、校企合作企业,了解真实工作情景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科技发展状况,接着对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及其对应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确定课程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内容与要求。这样教师在面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出现时,就不会因为职业资格标准(鉴定方案)没有及时更新而无所适从。
(二)选择基于学习分析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课程教学
一是基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进行项目的选择与转化。教师在确定项目时,首先要基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分析,其次要保证项目的工作成果应是职业中明确存在的,然后从项目的时效性、典型性、递进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后基于对学习效果的预判来确定项目。二是根据学习发生的规律进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再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对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调整,设计符合学生、促进学习行为发生的项目实施过程。三是将项目实施与学习过程相结合,进行学与教的活动设计。典型的学习活动包括观察、识记、理解、反思等认知学习活动,教师应针对这些认知活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展示、描述性讲解、示范、逐一指导、归纳讲解、解释性讲解、评价等。
(三)选择与组织教学资源应从学与教两个维度考虑
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源时,应基于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从教与学两个维度来考虑。从学的角度,首先需要准备用于指导学生操作的任务指导书或任务单,包括任务描述、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与说明以及评价标准;其次准备需要用于知识和技术查阅的手册、文档、说明书、工具书或教材;最后需要组织支持操作的硬软件资源,如实际的工具设备、仿真设备以及仿真软件等。从教的角度,首先是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包括教材、电子文档、照片、动画、录像、模拟软件等;其次是用于支持教学内容的资源,包括历届学生作品以及来自企业的合同、订单、规章制度、工艺流程、项目需求书等资料;最后是用于组织教学内容的教案,应包括教学过程、活动安排以及详细的考核评价方案。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2016年度重点立项科研课题(A-ZH-2016-00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龚雯.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职教论坛,2008(6).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徐国庆.基于学习分析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学设计模型[J].职教论坛,2015(18).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