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模式

2014-05-28 19:18龚雯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证书规范化

主持人:郭 扬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国务院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中,为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任务而确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双证书”制度的落实,需要“双证书”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和《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指南》两部专著因而凸显出其不凡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作者就是长期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龚雯教授。她提出必须对“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有利于建立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实用的工作规范,从而对课程开发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更有利于“双证书”课程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规范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工作程序、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和课程开发文件四个方面,而以制定技术标准为手段对“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进行控制,是可行也是有效的措施。

龚雯,女,1961年11月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2004年获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石家庄煤矿机械厂、石家庄市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局职工大学任职,现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近年来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制造技术》,编著《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手册》《铣工工作手册》,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两项、其他课题(项目)多项,其中两个项目填补了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空白。她还兼任北京市发明专利奖评审专家、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命题专家、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机械设计研究分会理事、北京市女教授协会理事、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模具行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近两年,龚雯教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佐治亚大学专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在规范化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模式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是广大职业院校在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探索中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参考。

国际公认的判断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是否保持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这种联系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学校教育标准为共同依据设计开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双证书”课程),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一、“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的途径

(一)“双证书”课程定义

“双证书”课程是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为使学生达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要求的学识和能力水平,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专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由所在地域的教育与社会经济背景决定。[1]根据以上定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中具有显著职业工作技能要求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技术问题的、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均可以归类为“双证书”课程。

(二)“规范化”对“双证书”课程开发的意义

“规范”“规范化”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一种批评、检查、比较的标准,因此行政程序、生产流程、教育培训等,都是规范化的对象。“规范性的,在哲学上意味着对与规范有关的事实进行评价或者限定的每一个判断,这种样式的判断实质上从属于对规范的建立。”[2]所以,在最充分的意义上,“规范性的”就是建立规范的意思。“规范的”一词始于教育机构和医院的改革,在19世纪时,多被用来指学院典范和器官健康的状态,逐渐地这一词也出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最终发展为“规范化”。规范化具有总体化的特征,“在一个系统内,规范之间是——至少是潜在地——彼此相关的。它们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相关性趋于使这个系统成为一个组织,也就是说,一个就本质而言的整体”。[3]课程开发工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规范课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工作,对保障课程质量,建立社会信任的基础,达到各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进行规范,使课程开发工作成为多元主体参加的、面向社会公开的一项事务,有利于形成社会各界监督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课程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各方对课程质量的跟踪评价,最终形成以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优质的课程质量和管理程序为基础的,各利益相关方互认的课程平台,并以此作为桥梁连接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及行业企业,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融通式”“双证书”教育。

(三)“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切入点[4]

“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将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或要素都进行规范是不现实的,故以对工作程序、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和课程开发文件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佳。

1.“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学认为工作程序决定效率,工作程序影响效益,工作程序是工作效率的源泉。科学、严谨的工作程序有利于程序的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各项工作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减少工作失误,分清责任,从而保证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课程开发的工作程序规范化,是对课程开发的一般工作程序和任务做出规范化的规定,它一般包括对课程开发的主体、工作步骤、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规定。

2.“双证书”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规范化。“双证书”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规范化包括对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境的规定。如,根据什么原则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实施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最低配置标准是什么?对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能力要求是怎样的?等等。它还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知识表达体系确定、知识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规定。

3.课程开发工作管理规范化。课程开发工作管理规范化是关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各工作环节应达到的目标、目的、主体的工作职责以及实现途径的规定,是课程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提取、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它还包括对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的规范。

4.课程开发文件规范化。高质量的课程文件能够很好地表达课程决策的内容,为课程学习者、课程实施者以及关注该课程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课程开发文件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文件类别、数量的规定,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和课程基础文件(资料)两部分;二是关于文件质量、内容的规定,包括每类课程文件撰写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范式。

二、课程开发程序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图1 “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系统图

课程开发程序规范化包括工作程序、工作成果和工作手段三项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工作程序的第一阶段是准备性工作阶段,包括成立工作组、行业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和第一次评价四个工作环节;第二阶段是课程形成的主要阶段,包括课程总体设计、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二次评价五个工作环节;第三阶段主要是课程的实施阶段,主要包括课程实施与第三次评价两个工作环节;第四阶段是课程建档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工作总结和课程文件管理环节。评价环节便于总结工作得失,及时进行修订、补救。

课程开发工作成果规范化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规定工作成果产生的背景环境,建立工作成果与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从客观上保证工作成果产生在一定的工作基础之上,不是杜撰或借用的,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产生。规范化课程开发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目的在于为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是取得工作成果的前提条件,并对工作目标的实现起到支撑、保证作用。

三、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从学习者能力培养需要的角度看,“双证书”教育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专业的学科性知识,二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领域知识,三是职业素质和人本素质培养内容,此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

(一)确定课程内容的工作步骤

课程内容是实现“双证书”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确定课程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国家教育政策、社会、学习者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根本目的,以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决定课程内容的取舍。规范的课程内容确定方法,有助于“双证书”课程内容选取更加有效,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体现人本性。

图2 确定课程内容的工作步骤

“双证书”课程内容选择工作步骤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双证书”课程内容的确定采用“三路归一”的模式,即从行业(企业)调研、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三条路径出发,分别开展工作,最终通过分析汇总得出应选取的课程内容。

(二)规范课程知识表达体系

1.以工作体系作为课程知识表达体系。赫尔巴屈在论述知识与技术关系时,指出“尽管技术中包含了知识,但它是应用于具体技术活动的特定形式的知识,这与形式化知识的普遍抽象性特征形成鲜明对比”。[5]此段论述说明:知识在技术活动中的应用形式不是其普遍抽象的形式;知识应用于技术活动时必须经过迁移。因此,一个人的职业工作能力不但与其所拥有的知识量有关,并且与自身知识迁移的控制能力有关。因为在知识与职业工作任务之间有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知识——任务的简单组合关系,另一种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知识——任务之间由知识的迁移应用,创新出了新知识、新技术。

显然,以职业技术知识所在的工作体系为课程逻辑结构,表达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经验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正确通道,为最终实现能力升华,通过知识迁移完成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现代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职业工作任务内容更加复杂,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知识更多。例如,对一台光、机、电、液一体化的数控加工中心进行维修时,要用到机械、电气、光学、液压、数控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果按学科式体系编排课程内容,不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

“双证书”课程内容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对立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对立统一、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对立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该类课程不能再以学科式体系编排课程内容,而要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

(三)以工作情境为课程内容再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职业工作领域涵盖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包含多个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工作任务。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必须采用特定形式的知识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只有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才更容易被学习者发现和掌握。

(四)关键能力培养寓于基本能力培养之中

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技能与知识的总和,是从事职业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它相对于普遍意义的通用职业能力来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给予从业者的是个人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通用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素质四个方面。

职业发展历程表明,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从掌握特殊职业能力到拥有通用职业能力的过程,是从掌握基本职业能力到拥有关键能力的过程,职业能力成长的最高阶段是基本职业能力到关键能力的升华。关键能力形成的环境是职业工作环境,形成的基础是职业活动,形成的条件是从事职业工作,它不能凭空生成。因此,必须将关键能力培养寓于基本能力培养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特定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在学习方法、思维过程、职业认识等方面,都随生产实践活动的进程产生转化和升华,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三、课程开发管理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课程开发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课程开发管理机制、规范课程开发主体和规范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方法及体系三项工作内容。

(一)规范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首先,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以学院领导为首的、由院(校)内外在课程开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编写工作,并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完成标准制定的全部工作。第二,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制度,制定课程开发各工作阶段应获得成果数量和形式的标准,对工作成果文件格式、工作成果形式等做出规定;制定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如制定实践专家研讨会议程、质量评价工作流程等;制定各项工作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详细规定各项成果在内容和质量上的目标,建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规范课程评价活动。

(二)规范课程开发的主体组成

课程开发主体对课程哲学、课程品质、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是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企业最了解自己对人才职业能力规格的需求,故应是“双证书”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课程开发理论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学生学习模式,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工作,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并在教学组织和课程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开发中理应占据主体地位。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发放的部门,它们承担着职业技能鉴定的命题管理任务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它们了解本区域职业技术水平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求的翔实信息,在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建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们在“双证书”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法取代的。

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属性也决定了课程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是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习者,以及其他与“双证书”课程相关的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课程开发主体的工作特点和需求不同,在课程开发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例如,企业的职责有:提出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提供职业能力成长经验;提供职业工作实例;参加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确定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标准。教师的职责是:拟定课程设计方案;负责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编排;提出教学情境设计方案;负责教学设计工作;提供学校支持环境信息;提供学生相关信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职责是:鉴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一致性;认定课程作为职业资格晋级培训的有效性;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角度,提出对课程的建议。

四、课程开发文件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课程文件代表了课程决策的正式表达,课程文件的规范化工作表现在对文件管理制度和文件种类、内容要求等做出规定。规范化的文件可以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信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既能为课程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也能为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规范化的文件是课程得到学习者和社会各界认可的基础。

(一)教学指导文件

1.课程指南。课程指南是课程的知识要素、管理要素等方面的简要介绍。它有两个层次的文件,一种是出现在一个专业(或职业)全部课程开发完成之后,其主要内容是该专业(或职业)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清单和课程简要介绍,称为专业学习(或职业学习)课程指南。另一种称为单科课程指南,其主要内容是对所开发的单科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它应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先开课程、开课单位、周学时、总学时、学分、所属领域、内容简介、教材、参考书、教师简历。

2.教师指南。教师指南是为使用相关教学计划的教师提供帮助,其典型特点是带有为学生使用而设计的计划和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材料的概述;学习材料的种类,如课本、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学生学习目标、要点的详细描述;供讨论的问题;重要术语列表;评估学生的评价工具或一般建议;推荐的后续活动。

此外,教学指导文件还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在必要的情况下,该文件还包括制定学生学习的文件,如课程学习指导页等。

(二)课程基础文件

课程基础文件(资料)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用来支持形成课程和课程实施的基础性文件。这些文件能够为新课程开发工作在多个方面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持,为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为课程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课程使用者的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也能为进一步的课程改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1.行业(企业)调研报告。行业(企业)调研报告综合反映了当前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体现了课程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供了人才需求的近期目标和长期预测结果,是学校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2.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报告。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报告是获取职业能力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确定“双证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在工作要求、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获知国家对该职业从业者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以及该职业技术的前瞻发展,与企业调研情况结合后,即可得到既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学习目标,实现了学校、企业、学习者多赢的局面。

3.实践专家研讨会总结报告。实践专家研讨会总结报告应全面总结、收集研讨会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如会议议程、实践专家选拔标准及其企业背景、会议记录、形成的结论性意见等。

4.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设计报告。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立课程体系框架、确定课程数量和课程类型、确定每门课程的目标等项工作的说明。课程体系框架是在分析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报告以及第一次实践专家研讨会得到的有关资料等基础上进行的;课程门数一般根据已确定的课程体系框架确定;课程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特性的不同选定,一般有专业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项目课程、专题课程等。此外,报告还应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为后续课程设计工作提供纲领性文件。

5.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是在已经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及课程类型等进行的再设计,该环节构建了课程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内容的选择、排序、组织等,并对前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等进行说明。

6.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报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和预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分析两项内容。报告应就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和预期教学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并提供可行性研究材料、工作步骤及实现目标的时间。

五、结论

对课程开发工作规范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建立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实用的工作规范,从而对课程开发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课程开发工作具有工作程序重复性强、规律性强的特征,且工作过程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的特点,故以“规范化”为纲,以制定技术标准为手段,对课程开发质量进行控制是行之有效的。

注释:

[1]龚雯.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2][3]夏建国.实践规范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龚雯.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5]Herschbach D R.Technology as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J].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1995,Vol.7,Fall.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证书规范化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少就是多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陕西优质猕猴桃周年规范化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