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义
摘要:本文以美国、德国等国外高校作为分析对象,研究探讨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本硕一体化;国内外;对比分析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一国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在人类生活、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国的创新能力己成为衡量此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平均保持9%的快速增长,但这种资源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面对这种发展瓶颈,我国政府提出必须大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2012年7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原有的人才培养体制发生相应的变革。如何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难点、重点和亮点内容,并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近年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也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没有形成普遍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国外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不管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是效果来看,国外高校本硕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借鉴世界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美国高校与中国高校的对比分析
在本硕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上,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造成中美高校在培养本硕一体化创新型人才体制上的差别。
1.1 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高校本硕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普遍表达了一种有延续性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性的全面发展,为的是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有进一步发展。
中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培养“人才”,也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较少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培养。此外,在已经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33所院校中,有一半以上的髙校将创新人才定义为学术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重教学轻实践、重科研轻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利于我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1.2 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课程设置十分重视给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并给与学生自由选择权利。并且开设形象思维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美国的高校普遍采用研讨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自学时间的比例约为1:4,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学时很少,教师只起提示和引导作用;学生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调查、研究、写作专题报告等,以培养其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并且,一些高校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科研活动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锻炼其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施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等。同时,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成长。
中国高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给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基础能力都会产生严重束缚,从而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里然在各高校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总体深度不够。高校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高,缺乏个性化,并且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当下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且并没有创业学科,学生创业课程大多设立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此外,我国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教学方式多样化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一些高校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积极形成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实践的良好氛围,为日后改革的深入进行起到铺垫作用。
1.3 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国外大学对学生课程的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美国大学的课程考核一般每学年要进行2至3次,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论文、演讲、报告等;其考试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有效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
而国内高校现在主要还是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一门课主要依靠期末一次答题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具备较高的考试能力或者固定式的答题能力,而其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与市场的当前需求相脱节。
1.4 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教学质量评价是评估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一种方式,旨在总结培养经验,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规律。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注重考察教师教学的创新性。从教学态度、教学方式、课堂及课后辅导等全方面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些评价指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其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为使学生不但具备学术精神还具备人文相融的全面素质打下基础。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更能真实有效地反应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需求。而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更真实地反应教师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更体现了美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理念。
中国高校传统的教师评价指标显示出“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从而改变了教师的工作动机。教师们不再注重于改进教学质量、了解学生需求或发现新事物、吸收新思想,而是致力于发表论文数量等方面。这在抹杀了教师的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造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同时,教学质量评价时缺少学生评价,也不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情况。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在人才评价制度中摒弃了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加入了多元化评价方式,旨在科学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2 德国高校与中国高校的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却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我国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德国在工程师培养模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可以说是引领着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与德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可以依据我国基本国情,辩证的吸收与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从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2.1 夯实工程基础
德国的基础教育十分具有特色,在基础阶段就非常重视激发学生对科学、工程技术知识的兴趣,力争为学生进入高等工程院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经过几次分流才能进入高等工程院校学习,这种严格的筛选人才的机制使德国的学生在进入高等工程院校学习之前,就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德国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的工程教育与高质量工程师的培养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培养青少年科技知识方面制定了一些计划,从政策上给予了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当前我国工程师的培养任务还主要由高等工程院校承担,部分工程院校甚至担负着激发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兴趣、教授基础工程知识的任务。与德国相比,由于人口及教育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工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着诸多问题。
2.2 制定特色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以高等工科院校为主要的培训场所,德国的高等工程院校自身定位明确,并且立足自身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无论是培养内容还是培养方式都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培养,从而为工程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而我国的部分工程院校还存在着自身定位不明确及培养目标较为模糊的问题,对院校的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也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一些国家重点大学和部分普通工程院校都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由于定位的模糊,这些院校在诸如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评估方面也就存在着错位的模式,各院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特色;同时,部分工程院校为了招生及就业等进行盲目攀比,这些都不利于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形成特色,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工程教育的长期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工程院校应立足实际,明确自身定位,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培养目标,这也就成为当今改革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2.3 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德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工程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例如: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深工业大学及斯图加特大学都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工程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德国培养的工程师才能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享誉盛名。
而我国的工程师在实践能力方面较为欠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类教育机构都重视理论的传授,相对而言却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工程类院校相对重视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理论考试就可以获得学位。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这种状况,这就有必要学习美国和德国的相关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尝试走校企合作之路,这种方式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都受益丰厚,这种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且难能可贵的是,德国的企业在与院校合作中,显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因此,德国的工程院校在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所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应该努力借鉴。
参考文献:
[1] 薛炜,中美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比较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2] 张紫杭,中美工程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03
[3] 李艳,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4] 于淼,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