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骑
摘 要: 初中生物教学要求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遵循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以及师生平等尊重的原则。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设计、课外活动等。人文精神培养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教学原则 教学途径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传统的生物教学在分数和升学率的驱使下,受缚于唯科学、唯理性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要求在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
生物学科虽然属于自然学科,其第一要务是传授科学知识,但生物富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同时进行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理性的科学思维,规范的科学步骤,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例如,教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时,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和结构。(2)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通过上述教学目标的实施,会使学生既掌握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主要形态和结构,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保护动物的人文精神。
2.平等尊重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融洽、宽松的良好氛围中交流、学习和讨论。在信息时代,教师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新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善于以实际生活和社会实例引导,使得学生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拓展教学资源。此外要进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渗透,使学生敢于怀疑,质疑权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智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实验课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材中列了一些探究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和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提倡小组合作,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团队精神。有的实验由于各种因素,结果并不理想。这正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实验结束,教师检查评分。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条件差的学校要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老师在习题编排中应该注意避免填鸭式的练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习题练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习题的编写应该是循序渐进,题目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习题必须符合初中生的感性认识和求知心理,题目要灵活,题型和结构可以大胆创新,不强调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精神。
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和野外观察比较适合。课外活动主要是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老师要带领学生实地寻找和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
活动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如蛔虫卵的镜检,血型鉴定,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人体血压的测量,等等。这些内容备受学生欢迎,制定活动内容时尽可能多增加这些方面的内容,真正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
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其中,活动小组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采纳的主要形式。如植物栽培小组,实用菌栽培小组,标本制作小组,小型动物饲养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学生在生物老师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生物活动。对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调查、取证如遗传、嫁接、扦插实验,观察植物外行、解剖鲫鱼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做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课外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要放任自流,教师在活动中仅起到指导作用。即协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活动情况和效果,表扬和鼓励学生,最后帮助学生做好总结。总结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成果展览会、召开活动汇报会及宣读小论文等方式。
总之,生物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注意从内容到方式的精心选择,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
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一位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实力,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人文情怀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无私奉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学会反思,在不断地经验总结中取得进步。
其次,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寓人文精神教育于创新中。传统观念认为,自然学科的作用就是教授自然知识,让学生理解自然规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文與自然被生硬地剥离。因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寓人文精神教育于创新之中。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育模式由填鸭式变为导向性。当然创新的形式有很多种,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筛选。教师要善于用引导和质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引导的方式,要求老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引导,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所谓质疑的方式,是指课堂过程中把握时机,故意说错,让学生指出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容易犯错的地方有较深的印象,避免再次出错。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