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武士道的影响

2014-10-20 13:15杨畅
考试周刊 2014年71期
关键词:武士道世俗化禅宗

杨畅

摘 要: 在讨论武士道时,禅宗常常被提及它独特的作用,但往往不能将禅宗和佛教做区分讨论。本文在区分禅宗和佛教两个不同概念的基础上讨论禅宗对于武士道的两个作用。一是媒介作用,二是禅宗本身对于武士道战斗理论的影响。这样得以重新界定禅宗世俗化过程中对于武士道的影响。

关键词: 禅宗 武士道 媒介 世俗化

在近世日本文化中,禅宗的影响非常大,涵盖很多文艺领域,关于思想领域也有涉及。这使得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误以为日本武士道中的佛教性格直接来自于禅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禅宗作为佛教一个非常普及、非常世俗化的流派,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成为佛教的代名词。然而正因为这种模糊的观念,使我们对武士道禅宗性格的了解不甚了了。

当然,这里讨论的武士道将不仅局限在道德层面,而作为武士文化来讨论。道德上的武士道是经过很多学者广泛讨论的,是“披着儒家外衣的食禄报恩主义”①。而作为广义的武士文化,则应当涵盖武士生活中提倡的各个层面。因此,这里需要将两个不一样的武士道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探讨禅宗给武士道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禅宗不等于佛教

禅宗作为下位概念,佛教作为上位概念,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佛教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印度,在汉朝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禅宗产生于唐朝,并且与天台宗、法相宗、密宗、华严宗等作为大乘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但是佛教经、律、论中涵盖的斑驳繁杂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修行方法等让人难以区分彼此,因此,很容易对佛教的流派、教义等产生误解。如很多人所说的“净土宗”,其实并非宗派,而应当是“净土信仰”。这种信仰其实存在于不同佛教流派之中。同样,禅宗的特征模糊,教义纷繁复杂,使人误以为凡是禅宗所有的,都是禅宗独有的,这样的误解必然牵连到与禅宗相关的研究中。

对于禅宗的产生,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但基本知道禅宗可以追溯到东山法门的道信、弘忍。对于修行方面,弘忍主张“读经”和“坐禅”。随后传承弘忍衣钵的便是禅宗北宗的神秀和南宗的慧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弘忍之所以被认定为禅宗五祖,是因为他对于修行有自己的方式——“读经”和“坐禅”,但是在教义的发挥等方面却没有建树。因此,禅宗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它有自己的教义、信仰,而仅仅提高了“坐禅”在修行中的地位。

在现存最早的禅宗经典《六祖坛经》中记载着广为流传的禅宗故事:弘忍为传衣钵,要求弟子各做一个偈子。神秀的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慧能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随后神秀成了禅宗北宗的祖师,而慧能则开启了南派禅宗。这里可以看出南北两派的不同观念:北派受到了《涅槃经》的影响,即为了保持本性,则必须坐禅、读经;而南派则受到了涅槃经的影响,提倡“无自性”,不必坐禅、念经②。随后禅宗的发展主要在于南禅衍生的流派,传到日本的临济宗、曹洞宗都来自于南禅。可以说,对武士道的形成产生作用的主要是南禅。

二、禅宗被武士阶层吸收的原因

在众多思想流派中,佛教,尤其禅宗会被佛教吸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其打坐的“修炼方式较为简单易行”,且“坐禅修行对武士而言修炼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服从感,一种……极致沉着”③,容易被武士阶层接纳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夺取政权以后,武士阶层面对朝廷(公家)的文化权威,急需武士自己的文化与之对抗。这时禅宗世俗化的作用就凸显了。所谓世俗化,正是逐步被下层民众吸收并融入他们生活的过程。武士道明显受到禅宗世俗化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士来自于农民,相对于传统的贵族朝廷(公家),文化水平并不高。佛教虽然很早就传入日本,但仅仅在贵族、僧侣这种小范围中流传。而能够深入大众的佛教流派只能是一遍宗、净土信仰等具有简单修行方法的佛教流派。禅宗具有坐禅这种简便易行的特点,所以能够被武士吸收。

另外,武士阶层虽然取得政权,但文化上却不得不服从于公家的权威。镰仓时期的“二重政府”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以禅宗为媒介,给武士阶层带来朱子学、阳明学,自然能够帮助幕府对抗公家文化上的传统权威。

三、禅宗对于武士道的影响

生死观是禅宗给武士道带来的思想层面的影响之一,但是这并不是禅宗本身具有的思想,而是禅宗发挥了媒介作用,将佛教中的生死观念带入武士道。“禅宗的空无观演绎成了‘生死如一的生死观。”④同样,禅宗还把“诚”的理念带入武士道。所谓“诚”,指不隐藏。武士道引进了这一理念,主要用于战斗理论中,要求武士在练习或战斗时发挥“至诚之力”。练习时竭尽全力,在战场上才会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另外,在战斗中全力以赴,是对主人忠诚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对手的尊重。

生死观及诚的理念是禅宗作为媒介引入佛教的理念。而禅宗的另一个媒介作用则是将朱子学引入幕府,并在江户时期成为官方思想。这一媒介作用主要通过禅僧带来。宋朝的儒家学说在程朱以后有了新的系统化发展,禅僧在宋朝提倡三教融合,因此思想杂糅的禅宗的僧侣也懂得朱子学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禅僧被幕府吸纳,朱子学也被带到幕府中。禅僧的俊芿、兰溪道隆、一山一宁、梦窗疏石等便是代表人物。可以说,引进朱子学,间接地推动了后来武士道内涵的丰富,是禅宗的贡献之一。

禅宗本身给武士道带来的影响在于它的打坐(坐禅)冥想和偶像破坏式的思维。坐禅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并且逐步连周围环境乃至自己都忘却,达到“无我”的境界。即所谓“非想非非想处”。武士在战斗中提倡将注意力集中在战斗本身,“战斗时能忘生、忘死、忘我”⑤,要达到这一目的,在于冥想⑥。禅宗的修行方式与武士道提倡的理念相契合。而偶像破坏式的思维则来自于中观思想,中观思想即“空”。不仅是说世俗理念不应执著,就连佛所说的法也不应执著。而武士的战斗理论则吸收了这一思想,在技术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要尽量摆脱战斗理论的束缚,依靠自身更进一步。内田树的《日本边境论》中的《“机”的思想》便是对战斗理论的否定:武道的目的不在于“战胜敌人”,而在于“不树敌”⑦。endprint

由此可见,禅宗对于武士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媒介作用。在思想层面,禅宗引入了佛教的生死观和诚的理念,它还传入了朱子学,促进了武士道内涵的丰富。另一方面在战斗理论方面。一是坐禅、冥想能够帮助锻炼注意力,二是禅宗的偶像破坏式思维对于练习方法的优化有所裨益。

综上所述,禅宗并不等同于佛教,它对于武士道的影响也是因为它本身独特的简单易行的修行方式被武士阶层接受,所以能够起到媒介作用,将佛教、儒教思想传入日本。它本身对武士道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局限在战斗理论方面。我们在研究禅宗与武士道的关联,乃至研究禅宗世俗化课题时应当注意。

注释:

①戴季陶,蒋百里.日本人与日本论.凤凰出版社,2000:58.

②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76.

③钱露.坚守、超越与畸变——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构成.日本问题研究,2003(1).

④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日本学刊,1999(2).

⑤张俊波.论禅宗为何是日本武士的宗教.湖北社会科学,2009(7).

⑥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9:18.

⑦内田樹.日本辺境論.新潮社,2009年発行:173.

参考文献:

[1]内田樹.日本辺境論.新潮社,2009年発行.

[2]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筑摩書房昭和五十五年,1980.

[3]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

[4]戴季陶,蒋百里.日本人与日本论.凤凰出版社,2000.

[5]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6]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日本学刊,1999(2).

[7]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日本学刊,2008(2).

[8]张俊波.论禅宗为何是日本武士的宗教.湖北社会科学,2009(7).

[9]季爱琴.日本文化中的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10]钱露.坚守、超越与畸变——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构成.日本问题研究,2003(1).

[11]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2]杨曾文.日本佛教史.人民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士道世俗化禅宗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张九龄与禅宗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