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春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更应从小抓起。本文从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的引导和读书方法的指导三方面,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养成进行探讨,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培养 指导
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阅读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应该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强化。针对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就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可以说学生是否喜欢阅读、是否会阅读不仅体现出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良好的语感,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恰恰能从广泛的阅读中获得。所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尤其是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但从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我们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做的仍然不够。很多研究都表明小学生现在的阅读兴趣、阅读量以及阅读的时间和广度都还是远远不够。此外,在小学生身上还明显表现出缺乏阅读的目的性和明确性的趋势,他们一般是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所以就导致学生看卡通、漫画类的书籍所占的比重过大,而科普类、名著类的书籍所占比重较小。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和实践中,我针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那阅读量的增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首先,学校需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图书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不仅有正规的、成规模的图书室,同时也可以鼓励各个班级设立自己的图书角,这样就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联合起来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英国图书馆学会“法吉恩奖”获得者钱伯斯曾经提出“阅读循环圈理论”,认为“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可以帮助少儿亲近图书,进而鼓励少儿自主而愉快的阅读;也可以通过设计、组织阅读讨论活动,帮助少儿领会一本书各个层面的含义,从而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阅读。”[1]所以我们可以每周在晨读期间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书的阅读,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组织学生组成读书爱好兴趣小组,或者是组织各种读书的讲座和演讲比赛、知识游戏、诗歌朗诵、故事秀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学生阅读的大量时间其实都在课余,因此,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一方面要让家长体会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家长的配合,学生在课下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学校和家长互相联系的有效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家长可以更好地促成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养成。
二.课堂教学的引导
1.阅读广度的培养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时,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学生阅读数量的提高上,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阅读的广度。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阅读不同方面的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不仅要推荐学生一些叙事类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涉猎一些科普类的书籍,这样有益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所学课文,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式阅读,例如在讲到《七颗钻石》这篇由托尔斯泰所创作的童话故事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查阅和阅读一些有关于天文学的科普知识,或者是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一些有关于北斗七星的神话、传说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北斗七星有了天文学的了解,同时神话和传说也可以使学生对北斗七星有更为感性的情感体验。
2.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静中先生,曾经应邀做过《台湾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讲座,在讲座中他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由“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提升阅读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去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不仅仅要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讲解和课文内容的分析,改变过去拆解式的教学方式,还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重点放在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上,因为概括和分析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概括和分析,阅读就成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建立“阅读计划”和“阅读档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具体的分为天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通过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使学生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档案”,“阅读档案”上记录阅读书籍或文章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阅读时间,甚至是阅读次数和简短的阅读收获等基本信息,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阅读兴趣,甚至是成长过程中阅读品位的蜕变。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此外,“阅读档案”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整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有利提高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
2.指导学生将各种阅读方法相结合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端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作品的精读,所谓的精读就是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读,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说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所以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教会学生一些精读的方法,并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之中,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圈点勾画法”,用自己设定好的一系列符号在文章中做出标记,记录下自己阅读的感受;或者可以用“批注法”,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写出自己对于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感想。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包括文章精彩语句、段落的摘抄,也包括自己的阅读成果的记录,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与精读相对的就是作品的泛读,泛读即是大略的读。略读并不是浮光掠影式的粗略浏览,它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相对于精读来说,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更多的书籍和文章,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此外,还可以选取的阅读方法有“复读”,有目的和侧重点的“复读”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感受和内容,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默读”也是小学生在阅读中尤其要培养的一种阅读习惯,默读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内容的记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将这些阅读方法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能力
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演变上,较少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据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阅读中的困惑和问题与家长、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理清困惑、深化理解,还可以起到分享快乐、分享经验的作用。同时这样也可以间接地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的效果。
总之,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努力去进行的一项事业,我们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营造学生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 释
[1]朱淑华.从战略高度推进儿童阅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75-79.
[2]李英.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3):112-116.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县白阳镇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