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语文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动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互动理论依据、互动教学现状及互动教学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把该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互动教学;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考试,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点,对考点进行讲解和归纳,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教改之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探讨互动教学策略的更少。而只有通过互动教学模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个性,提升教师素质。因此,探析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互动教学理论依据
1、潜在发展区理论
潜在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强调开发和促进学生的潜能。
2、构建主义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的教育理论对互动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主讲地方,变主讲为引导,该理论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
3、新课标课程改革理念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结构,实施中处处体现互动的实质,不能让互动教学仅仅局限于表面。新课标教学理论,从教学设计、组织等多角度对语文教学体系进行了彻底的调整与改善,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现状
1、互动本质的缺失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都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情感爱好、个性特征的活生生的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缺少情感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情感投入,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死板、无趣。目前,有些教师授课时没有投入情感,授课效果生硬,气氛平淡,课堂教学过程中虽有互动多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来完成,课堂气氛紧张、无生机。这样的互动教学完全背离了互动教学的本质。
2、互动方式的缺失
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方式多是流于形式,单纯的提问——回答,课堂气氛紧张,授课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而是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反映出教师对互动方式运用上的缺失。这种没有考虑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应有教学质量与效果。
3、互动评价的缺失
新课标的改革在评价机制上应该更注重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评价标准虽然定出了情感的评价指标,但是情感是个微妙的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情感经历不同、学业水平不同,因此评价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依据个人的情感喜好对学生做出评价就不能够做到完全的公平。
三、互动教学策略
1、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单一的由教材来决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选择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进行教授,不能教材上写什么讲什么,没有的就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对教材的内容重新加工、处理,构建出适宜的教学内容。
2、提前布置任务
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己编排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选取内容适合的課文,让学生分组提前编排成舞台剧的形式,然后在课前表演给全班同学看,老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课文未讲解前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讲授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抓重点部分讲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课内外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但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如果将语文所要具备的听、说、读、写所有的能力都在一节课上训练到是不可能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课文内容匹配的歌曲、故事,从而了解课文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内心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文学增进理解能力,也使课堂内容更加鲜活。
4、互动形式多元化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依附于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文学作品之中,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性。但是不同的文章不能选取相同的互动手段。例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那么互动形式表现为反复的诵读。如果每篇文章都是反复的诵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对课堂互动缺乏兴趣。如果每篇课文都排练课本剧会占用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弄得太多学生也会觉得烦躁、厌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安排不同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来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师生互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霞.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7,(9).
[2]张清.解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7,(27).
作者简介:刘春艳(1964—),女,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