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舞蹈的相切与结合

2014-09-25 23:30周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舞蹈科技

[摘 要] 本文就科技与舞蹈这两个分属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进行研究,首先从舞蹈的创编、表演和训练角度论述二者的相切点;其次论述今天高科技在舞蹈中的运用与作用;最后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舞蹈与科技结合后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舞蹈;科技;舞蹈资源保护

科技与舞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科技即科学技术,一般指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与艺术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

在各门艺术中舞蹈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舞蹈是用人体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人既是起因也是结果,既是媒介又是作品,人类形成的同时舞蹈也就诞生了,因此舞蹈也被尊为“艺术之母”。“人是自然与社会的合一”,同时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因此作为舞蹈媒介的人体也是“社会人”和“自然人”的合一,所以舞蹈本身既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一、舞蹈与科学技术的相切

李政道博士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舞蹈与科学技术的相切点同时表现在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和训练上。

首先从舞蹈编创上来看。舞蹈是艺术的表达而不是竞技,创作是舞蹈的本质,而舞蹈的创作并不是编导的随心所欲和突发奇想而是暗合着某种规律。

例如在舞蹈作品中环舞(圆形)是编导常用的调度样式,舞者围成圆圈或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或面向圆心或背对圆心。而这种顺时针、逆时针、面向和背对的形式选择,产生出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舞蹈审美,其中也传递着编导的个人思想。在人文科学的“先期结构”中,逆时针旋转是由东向西的转动,日落的西方是黑暗、绝望、死亡的方向。因此,原始舞蹈的丧葬舞仪(包括今天还在跳的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葬礼舞)、驱逐舞仪等都是逆时针旋转进行的,舞者在圆周上均衡分布,舞蹈动作压抑、狞厉。而自西向东的旋转则是走向光明与新生的“先期结构”。这些体现在人文科学中的“先期结构”,也蕴含着自然科学中地球周而复始的旋转、日落日出的现象,以及人体生命科学的规律等自然法则。

其次从舞蹈表演和训练角度来看。舞蹈表演的肌肉感觉有异于医学科学和体育科学,它是通过舞蹈身体语言传达不同文化的人类的精神感言。

二、现代科技在舞蹈中的运用

回顾艺术发展史,艺术创新与科学进步总是如影相随。首先,科技的进步带来舞蹈艺术的传播革命“文化的本质即传播” 舞蹈以往的传播主要是广场表演、剧院演出、课堂普及等形式。这些形式有着时间、场地、人员等条件要求,对舞蹈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有很大限制。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舞蹈光盘的大量发行和传播,网络的覆盖和信息的网上交流,使得舞蹈走出剧场,进入了更加广阔的传播领域。通过这样的传播手段,带来了舞蹈传播的大众化时代,从部分人风雅修身到了信息化的与民同乐,艺术的普及教育更简单、广泛和更具效率。

第二,科技进步使舞蹈作品得以保存

中华舞蹈文化历史悠久,从岩画舞蹈的祭祀、舞蹈纹彩陶盆连臂踏歌、汉画像中的百戏乐舞、敦煌壁画中的伎乐、《韩熙载夜宴图》上的“绿腰”舞蹈形象中,处处能够看到中华民族自原始先民开始便有着丰富的、广泛的、频繁的舞蹈文化活动。但是,由于舞蹈的语言媒体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本身,在科技尚未进入数码科技的时候,传承者的仙逝带来的就是舞蹈作品的消亡,舞蹈资料很难完整的、形象的记录下来,流传下来的资料多以文字、舞谱、壁画、雕塑等为主要形式。这些记载要么是文字的抽象记载、要么是单独舞姿造型,就舞蹈最关键的如何连接问题,从中根本无法知晓,也就无法谈及作品的保存。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舞蹈作品真正意义上的保存。这是舞蹈艺术在保存和流传问题上的革命性发展,是科技进步对舞蹈艺术发展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使舞蹈作品的百世流传和后世研究解读成为可能。

第三,科技进步带来舞蹈语汇多元化

“舞蹈语汇是构成舞蹈语言材料的总称,它包含了一切具有传情达意的舞蹈动作组合,以及舞蹈构图、舞蹈场面、舞蹈中的生活场景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舞蹈的语汇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和丰富的发展趋势(这里主要指的是剧场中使用的舞蹈语汇)。

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成分依赖于科技,其中,舞台灯光艺术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最好典范。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道具和布景制作水平的大大提高,甚至借用了许多电视和其他艺术的特技表现手段,使舞蹈语汇更为丰富、塑造更为鲜活的舞台形象,电脑摇头灯、电脑扫描灯、电脑追光灯、激光灯、频闪灯、火焰灯等各种新型的舞台灯具的研发和使用,让整个舞台的色彩更為丰富华丽的同时,更加烘托了舞蹈场景的特殊意境。在《云南映像》杨丽萍表演的舞蹈《雀之灵》中,就借助舞美灯光效果烘托了孔雀在月中曼舞的绝妙场景,表现出了曼妙、空灵的效果和雀之仙子圣洁、脱俗的艺术形象。

三、科技与舞蹈结合的前景

1、科技与舞蹈结合深化文化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一论断指出了“非遗”负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延续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支柱。实际上,作为草根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正是因其文化内涵的包容性才能长存于历史流变中。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理念、情感、习俗、生活方式,是表达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感的重要方式。

在第一批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有迪庆藏族锅庄舞、沧源佤族木鼓舞、彝族左脚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傣族孔雀舞、彝族烟盒舞、基诺族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等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大多动作程式简单,过去一般都在节日庆典时由民间艺人或群众共同起舞,或在宗教仪式中由本族巫师的带领完成相应的宗教活动。有的舞蹈甚至几百年或上千年来都没有大的形态变化,有人称之为“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明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所在和文化意义。尽管这些舞蹈的动作元素和情绪比较简单,但恰恰是这“千年一舞”的单纯形式让老百姓“一舞千年”。其原因并不在于舞蹈本身的动作美感,而是舞蹈语言的仪式性功能和情感依托。

但是今天其它地区的人们很难看到这些舞蹈的原貌,而且就当地而言,这些舞蹈也在渐渐的消失或变异。这是因为直到现在,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资源主要是靠当地自然传承与保护,其方式就是在每年的节日或仪式中表演,年复一年。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那些可以保存和传承民间舞蹈仪式和节日已经渐渐消失或转化,那么伴随其中的民间舞蹈也在随之改变,多元文化渐渐向经济一体化发展。尤其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许多民族地区的节日和仪式已经被转化成为了一种旅游文化、商业文化。 这种节日仪式目的的转化同时带来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变异和舞蹈身体语言的变异,按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很久,中华民族各地区的丰富的地方文化都会被“旅游”“招商”统一成为一种风格形式。我们国家的巨大舞蹈资源的内核便消失殆尽,从而影响到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丰富发展。我们阻止不了这种趋势,但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去保护舞蹈资源和民族文化。

就今天的民间舞蹈研究来看,民间舞蹈资源的挖掘主要是靠极少的一部分舞蹈研究者予以关注,但由于个人的能力和研究角度的限制,只能对某一个小点进行考察与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亟需科技手段和科技人才的进入,须要自然科学技术进入舞蹈的研究领域,需要科技与舞蹈结合,利用专业的高科技手段把现在仅存的舞蹈资源保存下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在国外已有涉及,民族音乐学家和舞蹈家托梅·哈恩[Tomie Hahn]著写的《感受知识:日本舞蹈中的文化体现》[Sensational Knowledge: Embodying Culture through Japanese Dance]一书中,论述了群体如何通过音乐和舞蹈与世界交流,感觉如何在文化知识信息的交流中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也部分地回答了舞蹈交流问题。这种科学技术与舞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给拓宽了科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文化研究的层面,值得我们借鉴。

2、利用高科技保存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民间舞是一个地区长期生活的产物,其舞蹈的一动一态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特征,而这些舞蹈则由当地的老艺人表演,但如果表演这些舞蹈的环境消失,这些老艺人相继离开业就预示着这个舞蹈(舞种)被切断了血脉,当后人要研究时只能从别的相关的语言叙述或图片中获取资料,而这种方式是无法使人完全认识到这个舞蹈的。

如果这一点上科技能与舞蹈结合,以科技的手段保存老艺人舞蹈动作,不仅能够有利于舞蹈的保存,更是对文化的保存,也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的保存。如果说以前的岩画作为化石是历史的见证,民间舞这个“活化石”需要高科技这一手段给与保存。

日本在保存本国的民间舞蹈资源时就曾运用高科技手段,并把這一技术运用到对我们国家民间舞蹈的研究上。他们在舞者的各个关节点贴上电子芯片,当舞者舞蹈时以电脑记录运动的全过程,并且以三维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投入到对于舞蹈的保护与研究上来,尤其对于我们国家——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舞蹈风格多样,发展迅速由面临着消亡的现状,高科技手段的介入是一个最好的方式。 这也是科技与舞蹈在今天握手之后造福于人们的成果。

通过高科技手段保存民间舞蹈资源,让民间的舞蹈资源能够被电脑记录并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于众人面前,这才可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即便呈现出的结果是虚拟的,但其间传递的文化却会让人真实的感受到。尤其对于各地的民间舞蹈保护,这种方法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从以上的论述来看无论是舞蹈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相切与相交,还是舞蹈与科技结合后可以发展的空间,我们都能够看到当二者携手后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舞蹈与科技,当这两个分属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结合后一定会造福于社会。

作者简介:周蕾(1981—),女,满族,籍贯 辽宁省抚顺市,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舞蹈科技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笔中“黑科技”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我和舞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