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阅读,触摸语文真性情

2014-09-19 10:14:22薛春燕
考试周刊 2014年63期
关键词:对比阅读个性阅读

薛春燕

摘 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非一蹴而就,并非朝夕之事。文章提出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拓宽思维深度,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 个性阅读 问题阅读 对比阅读 对话阅读

一、注入个性,进行练习说话

读出个性,通俗地讲是“读出自己”,就是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与文章中读到、引起感悟的一个词、几句话或某段内容产生“共鸣”。这既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又离不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从词句中发挥想象,读出独特感受,有助于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我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与学生交流“翻山越岭”一词。有的学生说:“就是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岭。”我示意学生抓住本段中“拉着”、“背着”、“年复一年”等词语再次细心体会,以抛砖引玉:“这么多年,母亲就是一直在山岭上翻越啊?”学生们有的笑出声,继而凝眉思考,有的学生举手发言:“除了翻越山岭,母亲为了抚养我和妹妹,肯定还要做很多活,吃很多苦。”我以这个话题加以引导:“是啊!母亲的生活特别艰难。”我自然而然地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夏日炎炎,为了让我们(?摇?摇),母亲(?摇?摇);滴水成冰,为了让我们(?摇?摇),母亲(?摇?摇);天还没亮,母亲(?摇?摇);夜深了,母亲(?摇?摇)……”

二、读出问题,培养灵活思维

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边读边发现不懂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质疑、斟酌,也就是带着问题走进文章。《灰椋鸟》中“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为什么说是“黑点”?灰椋鸟黑乎乎的,其貌不扬,为什么在第五自然段中却被描述成“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带着这些问题,是吸取文本语言营养的第一步。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触摸这些文字,学生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畅游在词句的海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授四年级下册古诗《池上》时,我让学生先齐读整首诗,读到“偷采白莲回”一句时,我明显感觉到声音显得凌乱,有的学生在互相对望,待他们读完,我发问:“读出什么不对的地方了吗?”一生举手回答:“我觉得读‘偷有些别扭,感觉怪怪的。”一些学生笑出声来。我问道:“一点不错,偷可是不光彩的行为呀!”我问:“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偷偷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呀?”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一只只小手举起:“我小时候趁妈妈不在,偷偷抹了她的口红。”“下雨了,我穿着爸爸新买的皮鞋在玩水。”“我把妈妈买的盐当成沙子玩。”其他学生随声附和。看着他们神采奕奕的眼睛,我再次问道:“那你们这么做开心吗?”“开心极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这个小娃也像你们一样顽皮呢,他偷偷地采了白莲,他会怎样呀?”“他肯定十分开心。”“他会又蹦又跳,高兴地叫起来。”“他可能会偷偷地捂着嘴巴笑。”经过一步步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偷”字在诗句中的特殊含义,再读诗句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幅情景:学生读到“偷采白莲回”时,声音格外响亮,特别整齐,嘴角还带着微笑,眼睛也特别闪亮,别提有多认真,仿佛自己成了那个天真顽皮的小娃,学生们沐浴着诗的温情,沉浸在遐想中。

三、引入对比,点燃情感火花

抓住语句中的“只言片语”,阅读表达才能更生动、传神。《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典型句式教学就十分注重再现这一理念。“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让学生谈了自己的理解后,我继续引导——既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土和水都是咸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

1.“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2.“这里,土和水都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学生先是一顿,很快兴奋了。我看到有几只手迫不及待地举起。一生回答:“‘咸的出现了两次,这是重复强调。”我继续发问:“那我要表达‘我们常熟的山和水都是美的,怎么说更好呢?”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常熟的山是美的,水也是美的。”我追问:“像这样通过重复进行强调的用法,本段中还有一处,发现了吗?”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有的干脆读出了声:“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教授这一典型句式,我没有满足让学生知道该句运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而是顺应学生理解,引导比较两个句子,让学生自己发现、领悟,并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感悟了语文知识,提升了言语智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朗读,不用老师再指导点拨,学生也能把这个典型句式读得有声有色,把文本内容读得声情并茂。

四、对话作者,拓展主题深度

将“薄书读厚”,丰厚文本的内容,才能拓展主题深度,让阅读的意境更深远、辽阔。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明白作者咏的是广玉兰这个物,抒的是心中的情?我让学生将目光聚焦课文第3自然段,大部分学生喜欢品赏刚刚绽放的广玉兰和盛开的广玉兰,因为它们很美。能根据“迫不及待、刚刚绽放、婴儿的笑脸”等词句读出广玉兰的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对于花瓣凋谢的广玉兰,个别学生只能根据字里行间传达的“信息”,简单笼统地理解“广玉兰有蓬勃的生命力”,囿于这种浮于表面的粗糙理解,学生当然无法深入作家内心,朗读自然显得单薄无力。

为了让学生深入作家内心,我做了这样的指导:古往今来,人们写花,更多的是写含苞欲放时的期待与尽情盛开时的喜悦,很少写花的凋谢。为什么陈荒煤先生偏偏要写花凋谢,而且写得如此详细?我出示了另一位作者写广玉兰的片段:广玉兰的花期十分短暂,花开后,色泽就开始一天一天变暗,如那隔年的窗纸一般,一种陈旧的锈色渐渐地传遍了整个花朵,直到枯萎、凋谢。每朵花凋谢之时,我都有一份禁不住的悲怆涌上心头,那散落的叶片就如一片散落的悲哀,久久地萦绕在心头。同样写广玉兰凋谢,有什么不同?通过与课文内容对比,学生们发现:同样是写广玉兰凋谢,一个看到的是新生命的孕育,感到由衷的喜悦;一个看到的是花儿的陈旧、枯萎,悲哀久久萦绕。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广玉兰“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再读“花瓣凋谢的广玉兰”片段时,学生不约而同挺直了背,声音响亮,读得有板有眼。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就无法走进作家心里。在学生对“花瓣凋谢的广玉兰有蓬勃生命力”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础上,我追问:“作者写花,其实是在写什么?”相机引入资料《陈荒煤苦难与流亡的人生》,让学生阅读资料后,对作家有了更深的认识:陈荒煤一生坎坷,他的生命就像这广玉兰花一样,曾经辉煌,但又经历种种磨难,而他却从凋谢后的广玉兰花看出了蕴藏的生命之美、希望之美、力量之美。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他其实是在用花自比。学生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再回到课文中读“花瓣凋谢的广玉兰”片段时,我发现他们的脸色是严肃的,庄重的,甚至是神圣的,特别是读“花虽凋谢,却孕育着新的生命,展现出生生不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一句时,声音如蕴金石,掷地有声。最后,我对课文内容作了小结:不一样的心态,看到了不一样的花开花谢。这时候的花,不再是简单的花,它饱含作者的深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师要送给我们同学一个读书的好方法——把薄书读厚。

猜你喜欢
对比阅读个性阅读
以群文阅读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双向融合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03:45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01:05
在阅读空间感受语文幸福
教育(2016年38期)2016-11-15 18:19:18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语文课堂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2期)2016-05-09 20:13:49
个性阅读偏离文本的现象分析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