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文阅读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双向融合

2017-03-13 09:02毛文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对比阅读

毛文娟

(致远外国语小学,江苏 南京)

[摘 要]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将三篇课文与练习内容看作一个整体,设计群文阅读,读懂作者借以景色表达强烈情感,探求写景的秘诀,以此来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向融合。

[關键词] 抓住共性;聚焦个性;对比阅读;探究表达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由三篇课文组成,分别为《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三篇课文均是描绘风景名胜,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回顾苏教版教材中写景的文章,从第一册到十二册,几乎册册都有——从短到长,由易入难,螺旋上升。文章在变,描写对象在变,描写方法在变,导致课堂上教法在变,学法也在变。然而千变万化之中,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似乎也进入一个怪圈——教完一篇,下篇依然“从零开始”;学了一篇,下篇还是“原地踏步”。那么,同是写景类文章,里面有没有一种规律?如果有,那么循着这一规律,会不会发现新的方向去指引教学呢?是否可以借着群文阅读教学来打破单篇阅读总是“从零开始”“原地踏步”所带来的瓶颈问题?

此文所涉及的阅读指导,均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抑或是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通过字词关与朗读关,对每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以此保证整合后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整体阅读感知,提取写作材料

1.图片导入,眼观美景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放松心情,领略大美中国。(出示与三篇课文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揭示文章,随文识景

师:俗话说得好——“看景不如听景”。“看”只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感,而“听”作家的描绘能让我们对景有更丰富、更层次的感受。(学生自读三篇课文)

3.学生交流,全面赏景

师:你对课文中描写的哪一处自然景观最感兴趣?为什么?

(出示:(1)文章题目;(2)文中景观的奇特之处;(3)阅读感受或对该处景色的评价。)

(引导学生懂得从文中提取信息,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表达感受。)

师: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这三篇文章描写的景物留给你的印象吗?

4.走向生活,选择景物

师:回忆回忆,你曾经游览过哪一处自然景观或名胜古迹?那里有什么奇特之处?

让学生亲近文本,潜心读书,独立思考,并且提供一定的语言范式,学生在自主阅读和表达中发现本组文章的共同点,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特别欣喜,也更易接受,为接下来的群文阅读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领悟了作者所描绘的景观都是有突出特点的——即“一个中心”,这对写好文章尤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指导也应有素材意识,因此再调动记忆,走向生活,寻找自己可写的“料”。读“进去”,再读“出来”,走一个来回,在学生的意识中埋下“阅读写作不分家”的种子。

二、“纵横”对比阅读,探究表达方法

(一)抓住“共性”,探究写景文章共同特征

师:作家笔下的景色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

(1)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黄山奇松》)

(2)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黄果树瀑布》)

(3)492个洞窟像蜂窝似地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莫高窟》)

(4)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谷回应。(《黄果树瀑布》)

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或是听到了什么?

师:这些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有静态,有动态,还有特写。你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吗?

师: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画面,“先写实再联想”这样的表达方法就会让人身临其境,这是写好景物最关键的一点。

师:像这样“先写实再联想”的句子,这几篇文章中还有,找一找,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也回忆了曾经游览过的自然景观或名胜古迹,哪一处景色令你印象深刻的?你也像这样用“先写实再联想”的方法,把我们带到那里去吧!

这三篇文章在描写时都采用了“先写实再联想”的表达方法,也因如此,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如《黄山奇松》中,迎客松像“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送客松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黄果树瀑布》中,对瀑布声音的描写,“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莫高窟》中,对“飞天”的描写,“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将这三篇课文进行整合比较,抓住他们的“共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写景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征。习得方法,还要重视将知识储备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再将学生推回生活,运用方法介绍景物,如此方有机会跨越“阅读”与“习作”之间的“鸿沟”。

(二)聚焦“个性”,探究写景文章出彩良方

师:通常,我们把一个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就会有许多发现,我们看到了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再读一读,你们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

生:我发现《黄山奇松》的作者是站在一个点观察松树,重点写了最有代表性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其他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简单描写。而《黄果树瀑布》的作者是一路游览,一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观察的视角不同。

师:那可不可以换一换?

生:我想不可以。因为黄山松有很多,站在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景色一览无遗,自然可以找到有代表性的松树来写。而黄果树瀑布那么壮观,从远处慢慢走近,一直走到瀑布下面,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要一路观察。

师:你说的这叫“移步换景”。因为描写的景色不同,所以观察的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自然不一样了。

生:瀑布很美,壁画上的飞天很美,两篇文章里写出来的美就不一样。

师:为了表达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语言的风格也要符合事物的特点。

这三篇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黄山奇松》以玉屏楼为据点,介绍黄山最具代表性的三棵松,而其余松树寥寥数笔带过,详略得当尽显黄山松的风采。《黄果树瀑布》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壮美。《莫高窟》则以清晰的“总—分—总”结构展示艺术宝库的恢宏。群文阅读的不同在于,学生在一篇接一篇的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特别是在横向结构的比较性阅读中,学生会不断质疑和发现。”因此,学生反复阅读这一组群文,将文章勾连、对比、琢磨,探究到更多写好景物的方法。“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会“看”到更多甚至教者没有“看”到的良方。然而,这比较、发现的过程更是属于个体的他人无法代替的阅读体验。

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感知、理解、品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加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联系,使它们融为一体。教材是教者最有利的武器,钻研教材文本的同时,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性,发现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挖掘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可能性,才更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内化能力,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携手共进。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对比阅读
高中散文教学激趣方法探究
对比阅读教学有感
浅谈语文对比阅读教学方式
水到渠成本自然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阎连科与莫言作品对比阅读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的使用分析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