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艳
摘要: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一旦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良好成效。语文对比性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在多层次的激励下,让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要求,让学生收获成就感、体验到成功快乐,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自信心,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对比阅读 知识积累能力
实践证明,对比这一逻辑思想方式,直观好鉴别,是符合孩子认知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学习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对比性阅读必须有一定的材料、文章作为对比对象。读得多了,时间长了,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就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养成,在自读自悟中逐渐获得,学生的读书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丰厚。
一、教师开展对比性阅读教学,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开展对比性阅读教学活动,是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有所悟。对比性阅读教学,我们教师要推荐或给予学生一定的文章材料作为对比对象,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文章、材料,认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揣摩以达到理解。就语文知识、语文规律、写作知识、写作规律来讲,在对比阅读活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和把握文章的共性与个性,这个过程才是学生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旦理解和认识了这些知识,同样就获得了这些知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也就不需要教师的灌输式说教和讲解。当然,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要结合对比阅读的要求、目标,一项一项地对比,寻找理想的答案。同时,教师要激励着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从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方面来讲,学生所学知识不需要教师喋喋不休地去讲,只要让学生结合两种材料互相对比着阅读,去感悟、体会、思考,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二、教师开展对比性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問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我们探讨的对比性阅读教学活动,正好是适时给学生提供了恰当的学习环境,也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创造了条件。
要想做好对比性阅读教学,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我在讲授了《桂林山水》后,我给学生推荐了《神奇的九寨沟》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句、景物描写的都很优美,词汇丰富,感情充沛,不愧是一篇写景之佳作,与《桂林山水》有相同之处。把这两篇文章抛给学生进行阅读对比,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对比、揣摩,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总结讨论,找出了这两篇文章的共性与个性。共性:都是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个性:《神奇的九寨沟》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具体,用词丰富;《桂林山水》感情饱满,语句纯朴,场景宏大等。这样反复阅读,就逐渐理解了写景文章的奥妙,细观察、抓特点,深体会。
教师开展对比性阅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营造相互交流的条件和场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反复自读自悟后,教师要有目的组织学生探究对比后的心得、体会及成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小组探究,可以全班性探究,也可以先小组后小组代表探究。在探究时,教师也是参加讨论的一员,可以和同学们一样各抒己见。这样一个探讨性、合作性学习氛围就自然地形成了,思路也就自然开阔了。学生的在探究过程中,大家都做探究笔记,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继续查资料。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二次讨论,三次讨论。教师开展对比性阅读教学,从而打开了学生另一个探究学习语文的实践新途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三、教师开展对比性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知识积累能力
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只要经常给学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可供对比阅读的文章或对比性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多思、多悟,语文知识,写作知识,他们对文章就会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厚。天长日久,学生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不断增强。语文是有规律可寻的,规律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揣摩,才能去理解,才能掌握它,为我们所用。
总之,教师只要做有心人,真正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出发,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突出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