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军
提要: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大量信息,提高鉴赏能力。教材阅读文本有限,需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空间;改革方式;个性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阅读方法,获得独立阅读的“金钥匙”,就可以在课外自由地畅游书海。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立阅读的“金钥匙”呢?
拓展阅读空间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生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举一”方能“反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精读了“美文”后,可指导学生阅读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所学课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这样,能凭借“例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后,可让学生阅读介绍庐山风光的文章和古诗,既能从各个角度了解庐山的风貌,又可比较不同时期作者所体现出的庐山不同的特点……这样,凭借“课文”这个载体,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本语文书所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因此,要把阅读阵地,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校园扩大到社会。阅读报纸、杂志;阅读一些经典而有趣的名著;阅读些现代作品;阅读各种内容的书籍。文学作品中,诗歌、童话、科幻、民间故事等等都应该看,更应该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书籍,让自己的知识丰富些,也可锤炼学生更为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内涵 阅读,要着眼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要把大量阅读建立在“大阅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阅读的内涵既包括以书面材料为载体的分析、理解,也包括对社会、对生活的解读。因此,阅读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也包括网络、电视、广播……
改革阅读方式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阅读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课外阅读这块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发挥作用。
指导选择阅读素材 市场的阅读书目良莠不齐,学生不懂选择,需要老师指导。因此,可根据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书目:低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拼音读物、儿童诗歌、报纸等;中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童话故事、儿童小说、杂志等;高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名家名篇、现代诗歌等。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应该从阅读种类尽量宽泛、阅读内容精挑细选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书目,但这样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在所读书目必须健康、有益的大原则下,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男孩子喜欢军事类、侦破类,女孩子喜欢小说、散文,这是由性别决定的,客观存在,无可厚非,我们可以建议他们读些其他类别的,但却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喜好。
传授阅读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浏览法、速读法、默读法等。对于一些优美的经典范文可指导学生进行精读,也叫深度阅读。如果课外阅读仅仅停留在自然状态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那显然只是一种内耗。而深度阅读是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并进行批注。对文章进行批注阅读是学生在独立精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层次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在学生精读之余,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浏览式阅读”应删繁就简,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阅读材料的某一要点,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拎出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或从零散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立足点,以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和抓住重点的阅读技能。
培养阅读习惯 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在低中年级,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或提倡家庭内开展亲子阅读。其次,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忆、边读边联想、边读边评价的好习惯,使每读必有收获。然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议结合的好习惯。即不仅要边读边理解,还要边质疑、边问难,因为“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得”。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提供交流平台 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老师还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当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意见、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时,他们的思维定是空前活跃的,而当他们在聆听了他人的见解后,也会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思考,刺激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之间的阅读差距缩小,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这样的交流机会,可以是文章主人公大聚会、故事大王评比、成语小博士、运用工具书比赛、古诗文朗诵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
结束语
课外阅读应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阵地,还应成为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信息、发表自我观点、互相取长补短的自我学习阵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朱寨镇罗安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