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完善的数学思维

2014-09-17 22:14李丽鸿
考试周刊 2014年62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李丽鸿

摘 要: 数学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儿童学习数学,如果仅仅停留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能领悟数学的真谛,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数学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抽象的、理性的思维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绝对不能仅仅是数学概念的灌输和填充,更应该掌握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领悟数学思维的魅力。

1.从个体到一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不是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掌握问题的“解法”,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这道题“怎么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一道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应该如果解决,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

如在《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出示:(16÷□)÷(8÷□)=2。师:这题怎么填?生:填2。

一些老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虽然如果单从解题的角度看,上述这道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而且不用费时太多,但学生却不明白此题的精髓,也就是题中所包含的规律和体现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象下隐藏的规律和思想。就像这样:

师:那有没有不同答案?生:可填1~9各数。生:可以填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师:你们能理解他的意思吗?生:0除外的任何相同的数都是可以的。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使得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不局限于求出一个两个答案,而是从中明白答案的无穷无尽,答案的无穷就是从个体到一般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在教学中过程中努力发掘不同的答案,并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学素养,在数学体系的创建中起到巨大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的难点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所谓的数学知识就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得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让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一开始就让他们理解比较复杂的科学抽象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抽象理论的层次性。从初级的实践经验逐步向高级的抽象总结步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教师先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轴对称物体,然后提出一些轴对称图像,再引申出具体的图像,最后得出“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理论。在具体的例子中逐渐地、有层次地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让学生不停留在具体例子的表象,而是能发掘出表象深处的普遍规律。

3.从实践经验到思考总结

数学知识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技术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做”;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实践知识”,也就是“会这样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是由“知道怎么做”到“会这样做”并最终统一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通过盲目的实践产生的“思维惯性”,更应是在此基础上深层次的总结分析。

如在教学竖式运算中,一位老师这样分析:

师:在上面的乘法过程中,同学们都实用了不同的方法,但他们得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0可以不写。师:为什么呢?生:因为0在这表示28个10,可以省掉。

在分析竖式的乘法时,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或者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而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好”和“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当今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即通过不断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在这种思想下的数学教育,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枯燥,最后只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更重要的经验总结却被忽视,直接导致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缺失。

4.从灌输到发现

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不停地产生新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思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不停地产生疑问,然后主动地思考问题,消除疑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只要作为一名“带路人”,而应该成为一名“指路人”,给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思维体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只有在启蒙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做到就算是离开了老师,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领悟数学的奥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内涵,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11(5).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4):23-24.endprint

摘 要: 数学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儿童学习数学,如果仅仅停留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能领悟数学的真谛,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数学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抽象的、理性的思维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绝对不能仅仅是数学概念的灌输和填充,更应该掌握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领悟数学思维的魅力。

1.从个体到一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不是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掌握问题的“解法”,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这道题“怎么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一道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应该如果解决,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

如在《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出示:(16÷□)÷(8÷□)=2。师:这题怎么填?生:填2。

一些老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虽然如果单从解题的角度看,上述这道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而且不用费时太多,但学生却不明白此题的精髓,也就是题中所包含的规律和体现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象下隐藏的规律和思想。就像这样:

师:那有没有不同答案?生:可填1~9各数。生:可以填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师:你们能理解他的意思吗?生:0除外的任何相同的数都是可以的。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使得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不局限于求出一个两个答案,而是从中明白答案的无穷无尽,答案的无穷就是从个体到一般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在教学中过程中努力发掘不同的答案,并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学素养,在数学体系的创建中起到巨大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的难点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所谓的数学知识就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得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让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一开始就让他们理解比较复杂的科学抽象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抽象理论的层次性。从初级的实践经验逐步向高级的抽象总结步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教师先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轴对称物体,然后提出一些轴对称图像,再引申出具体的图像,最后得出“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理论。在具体的例子中逐渐地、有层次地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让学生不停留在具体例子的表象,而是能发掘出表象深处的普遍规律。

3.从实践经验到思考总结

数学知识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技术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做”;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实践知识”,也就是“会这样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是由“知道怎么做”到“会这样做”并最终统一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通过盲目的实践产生的“思维惯性”,更应是在此基础上深层次的总结分析。

如在教学竖式运算中,一位老师这样分析:

师:在上面的乘法过程中,同学们都实用了不同的方法,但他们得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0可以不写。师:为什么呢?生:因为0在这表示28个10,可以省掉。

在分析竖式的乘法时,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或者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而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好”和“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当今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即通过不断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在这种思想下的数学教育,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枯燥,最后只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更重要的经验总结却被忽视,直接导致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缺失。

4.从灌输到发现

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不停地产生新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思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不停地产生疑问,然后主动地思考问题,消除疑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只要作为一名“带路人”,而应该成为一名“指路人”,给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思维体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只有在启蒙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做到就算是离开了老师,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领悟数学的奥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内涵,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11(5).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4):23-24.endprint

摘 要: 数学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儿童学习数学,如果仅仅停留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能领悟数学的真谛,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数学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抽象的、理性的思维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绝对不能仅仅是数学概念的灌输和填充,更应该掌握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领悟数学思维的魅力。

1.从个体到一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不是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掌握问题的“解法”,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这道题“怎么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一道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应该如果解决,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

如在《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出示:(16÷□)÷(8÷□)=2。师:这题怎么填?生:填2。

一些老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虽然如果单从解题的角度看,上述这道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而且不用费时太多,但学生却不明白此题的精髓,也就是题中所包含的规律和体现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象下隐藏的规律和思想。就像这样:

师:那有没有不同答案?生:可填1~9各数。生:可以填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师:你们能理解他的意思吗?生:0除外的任何相同的数都是可以的。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使得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不局限于求出一个两个答案,而是从中明白答案的无穷无尽,答案的无穷就是从个体到一般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在教学中过程中努力发掘不同的答案,并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学素养,在数学体系的创建中起到巨大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的难点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所谓的数学知识就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得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让学生能够理解抽象就显得异常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一开始就让他们理解比较复杂的科学抽象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抽象理论的层次性。从初级的实践经验逐步向高级的抽象总结步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教师先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轴对称物体,然后提出一些轴对称图像,再引申出具体的图像,最后得出“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理论。在具体的例子中逐渐地、有层次地引领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让学生不停留在具体例子的表象,而是能发掘出表象深处的普遍规律。

3.从实践经验到思考总结

数学知识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技术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做”;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实践知识”,也就是“会这样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是由“知道怎么做”到“会这样做”并最终统一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通过盲目的实践产生的“思维惯性”,更应是在此基础上深层次的总结分析。

如在教学竖式运算中,一位老师这样分析:

师:在上面的乘法过程中,同学们都实用了不同的方法,但他们得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0可以不写。师:为什么呢?生:因为0在这表示28个10,可以省掉。

在分析竖式的乘法时,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或者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而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好”和“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当今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即通过不断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在这种思想下的数学教育,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枯燥,最后只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更重要的经验总结却被忽视,直接导致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缺失。

4.从灌输到发现

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不停地产生新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思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不停地产生疑问,然后主动地思考问题,消除疑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只要作为一名“带路人”,而应该成为一名“指路人”,给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并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思维体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只有在启蒙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做到就算是离开了老师,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领悟数学的奥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内涵,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11(5).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4):23-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