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力求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质疑;释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65-1
一、质疑
1.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1)由实验引发疑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一种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知识与技能融合的过程。因此,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启发学生质疑的一种有效方法。
(2)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发疑问。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善于收集并加以运用,由此引发学生质疑。例如在讲授“油脂的性质”时,就可以由“为什么室温下动物油是固体而植物油是液体?”“肥皂是如何制成的”“为什么油在夏季容易变质?”这一系列提问引发学生探究油脂化学性质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状态之中。
2.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课堂教学中除了学生主动提问外,教师更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爱问、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特点,同时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个表格:其一描述的是几种固态或液态物质的摩尔体积,其二描述的是几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结合表中所列数据,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固态或液态物质的摩尔体积各不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而气体的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却近似相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引导了学生质疑,也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二、释疑
1.在合作过程中释疑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培养他们勤于思考、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银镜反应时,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有关演示实验的每一步要求,并说明如果条件掌握不好,就得不到明亮的银镜,取而代之的则是黑色沉淀。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现醛与托伦试剂反应的全过程,学生想要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观看时非常用心。接着指出同样的条件下酮与托伦试剂不能生成银镜,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由此提出问题,看谁思考得深入,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观看后学生非常踊跃,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把这些问题用多媒体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有些问题则争执不下,请我帮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最后我请学生对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对学生解答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各组学生都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解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释疑,在释疑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2.找准释疑的时机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宜马上直截了当地给予解答,而应让其通过看书、讨论等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老师在课堂上的指挥者作用体现在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个又一个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尝试释疑。释疑的关键是找准时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想要弄懂又弄不懂、想要说而又说不出来、想要做而又不知怎样去做的时候,教师才去启发他们,给以精讲点拨。
3.把握释疑的尺度
在答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握点拨的尺度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一方面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老师的点拨要点到学生学习障碍的要害处,点中问题的“题眼”,然后由学生自己搬掉障碍,而不是由教师在点拨时直接为学生搬掉。另一方面,问题的解答不宜过于深奥,以做到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为目的,若过难则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兴趣,挫伤质疑的积极性。
4.转变释疑的心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师生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例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先不要告诉学生每一步操作的原因,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①为什么移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②碳酸钠固体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③为什么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到3次?④定容时液体超过刻度线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