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价值

2014-09-17 20:43:54郝文君
考试周刊 2014年5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郝文君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说教过程,而要通过学生自觉地学习真正形成对社会主义政治理想的认同。教学实践表明,以旨在培养公民意识,为社会塑造合格公民的公民教育为基础,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可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 公民意识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及价值观的正向发展,这不但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进程,以及在这一进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任务的特殊性使得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施教者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上,再加上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求教学的艺术和方法,一味地从外部灌输给学生一些教条,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容产生抵触情绪。殊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本身就是强调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而不是简单地盲从。当然,马克思所说的独立和不盲从并不是强调自己无根据地理解甚至想象,而是要求尊重现实,不宜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分析。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意识,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形成。而如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公民教育则会培养起学生的公民意识,激发他们对政治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何谓公民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而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显然是公民教育。那么如何理解公民教育呢?

托马斯·雅诺斯基认为:“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1]公民身份在我国的确立大致经历了臣民—国民—人民—公民的演变过程。其中人民与公民的概念较难区分,李萍和钟明华教授认为人民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态度、立场及其阶级属性,在不同的国家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2]。由此便与公民身份区分开来,那么公民教育也应当是适应于公民身份而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

第一,公民教育的内容就必须突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均为我国公民,公民享有如选举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游行和示威、宗教信仰自由、受教育等权利,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劳动纪律和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等义务。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教育旨在培养起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的理性自觉,是厘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保持民主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

第二,公民教育应唤醒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中,每位个体公民的权益、需求、意愿、价值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但与此同时,也强调公民自觉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因此,公民教育要培养公民维持政治制度的意愿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以促进社会的改革及健全发展。另外,民主只有在法的框架下才能顺利运行,健康的公民社会必须有健全的法律,而公民法律意识的普及与加强也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公民教育。总之,现代社会是法制健全和高度文明的民主社会,而制度的实现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支撑。

第三,公民教育应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冲击,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断滋生,这会导致权利意识增强,而义务意识淡薄。应该通过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维护公共善,使他们拥有参与共同塑造其社会的意识及能力。

就公民教育的对象来说,不仅专指青少年,而且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但以笔者在高校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取得的教学经验来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帮助其提升公民素养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末以来,伴随中国政治文明的转型,国内学者对公民教育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不管是在基础教育中还是在高校中并没有真正得以实施。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主要是通过这类课程实现的: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等[3]。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要达到的目的是一种先进性教育,因此不能代替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合格公民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普遍性的教育,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个体都应接受的教育,先进性应当建立在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正因为我国基础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缺失,导致没有公民资质的养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内容为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两大主题是民主与法治。在推进社会改革的过程中,民主与法治本应该成为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民主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法治涉及民主的实现。而在课堂上,我国公民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对此类问题表示关心,这不是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应该有的态度。问及原因,有些同学表示他们之所以缺乏参与讨论此类问题的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国家的事务、政策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而掌握好专业知识,获得谋生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同学对政治有意识,但是对参与很谨慎,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反思能力,最终认为服从便是。只有少数同学相信自己对此类问题有独立反思的意识,只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他们认为这样的讨论不会改变什么。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保持沉默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正如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的开篇指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活在受各种各样的规则支配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到政策的影响,而民主社会政策应该要得到公民的认同。另外,青少年是否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具备相应的公民素养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因为他们担负着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与进行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任。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通过公民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以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冷静思考,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进行反思。

再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内容为例。十八大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的内容之一即表现为具有高度素养的国民。这就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的实现,也包括意识的现代化。一个合格的公民不能仅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享受物质成果,而情感仍然停留在本能的水平,没有责任心,也没有关爱他人的能力,更不知道如何真正为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而这正是公民教育的任务。

最后,全球问题的出现,使培养全球意识的公民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使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要使学生立足于本民族还要关注世界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命运与全球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合格公民。

三、如何将公民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要将公民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必须把握住公民教育的特点:

首先,公民教育是主体性教育,这是因为公民是以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身份而存在的,公民精神的培养不宜以单向教条方式进行,而应训练学生自主思考。虽然在教育中,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他们仍然是认识的主体,教育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一个运用自己的理性对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内容进行选择、整合、消化的过程。以民主政治这一内容为例,如果想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西方政党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的资料,然后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作用进行对比,使他们认识到与西方政党不同,在中国,党是国家的缔造者,建国后又面临艰巨任务,那就是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讲内容的涵义。

其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实践教学会让学生懂得如何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比如,通过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学生会更深刻地认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求;通过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进行观察,学生对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进程有了更深了解;通过走向社会作实地调查,学生会自觉地以所学理论对社会热点问题作深刻的理性反思。政治信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通过学习一两本书就能完成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合理的价值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而社团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和责任意识的途径之一,通过社团活动,学生会培养起团结感、共同感、合作行为,并认识到个人奉献不仅对集体有益而且对自己有益,个体的益处与集体的益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4]

最后要指出的是教师本身必须对公民教育之重要性及其根本精神有深刻理解,才能很好地利用公民教育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11.

[2]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7.

[3]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5):222.

[4]甘绍平.人权伦理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98.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6:15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新闻界(2016年14期)2016-12-24 20:05:52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39:39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2:30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7:1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