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静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引导;主动权;
氛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43—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其中,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均是教师需要关注的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文本“内容理解”的施教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还要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把握住“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使教学的航标更多地指向于作者“怎么写的”而非“写了什么”。长此以往,师生间就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也会形成热烈的氛围,教学目的与期望值就会轻松地达标。
二、引导和启发学生
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是因为部分教师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使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依然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训练”,因为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机械化的模式。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在学生出现问题、思维受到限制时,给出恰到好处的启发——引,而不是——领,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茅塞顿开,打开思路,延续思维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理解才会深刻,能力才会提升发展,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三、把握课堂的主动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教师放下架子,抓住教学主线,能够像放风筝一样,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最精彩、最恰当的一片白云,哪怕是一小片。只要每个学生每天、每节课都乐于收获,最终每个学生都会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四、营造阅读氛围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入情入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在不断的阅读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五、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对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和品尝创造的乐趣。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能够消除双方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能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的兴趣大增,更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处处营造高效课堂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