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距离

2014-09-04 06:21马子茗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儿童观泰戈尔

作者简介:马子茗(199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世界上难能可贵的教育家。泰戈尔特别关注儿童早期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史教育思想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泰戈尔的儿童观点,对《旧的与新的》进行解析,探讨该诗中“我”与“你”的辩证关系,从而解释儿童眼中对美的距离的看法。

关键词:泰戈尔;《旧的与新的》;儿童观;美的距离

神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

----犹太圣经

God says to man, "I heal you therefore I hurt, love you therefore punish."

----by Bible

这句话虽然不是在《吉檀迦利》中的句子,但是仍出自这位诺贝尔获奖者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这句话虽然不是源自《飞鸟集》,但是记载在《飞鸟集》这个句子,使非宗教信仰国家里的我们通晓了这样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帝或者中国意义中的老天爷用伤害和惩罚人类来疏远与人类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的产生也是美的根源。上帝制造距离使人类成长,但是心却是紧紧牵挂着人类。这是美的辩证距离。《吉檀迦利》也是如此,诗集的第63段《旧的与新的》中,同样用距离,阐述了“我”与“你”的辩证关系。

诗就像谜面一样有着非凡的魅力,让人看到之后,有读的冲动,而后迫切地想尽力读懂,懂得诗歌理解中“望闻问切”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诗的意境。泰戈尔受日本俳句的影响喜欢用一两行、三四行的诗句来描述意境,但是朴素的语言下都有真理的存在。起初,突兀地看到《旧的与新的》这一章节时,朴实的话语下,总让人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云。“我”可以理解为作者或诗中的主人公,但是匿名的“你”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因为“你”的出现使“我”安心,使“我”把“你”当作唯一的人生伴侣?一连串的问题把我带入泰戈尔的基本哲学思想观和社会观里。

儿童观是泰戈尔的诗学思想中的重要标志,当把泰戈尔的这种思想带入到《旧的与新的》的诗文中,疑惑就会迎刃而解。根据前后章节,会发现诗中的“你”是“我”的儿时,换言之,这首诗讲述了主人公长大之后,想起儿童时期的自己以及和年幼时自己的关系。 当儿童渐渐长大,存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纯真会因社会的洗礼而消失殆尽。当然,这种情形是所有人都不想遇到的。从年幼到成熟,我们把“生人变成弟兄”,把“新居”住成“旧舍”,经历由生到死,所有的人生体会都是从童年的稚嫩开始的。人生历练的开始标志纯真的凋亡。社会的喧嚣与污垢会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像放大镜一般被扩至无数倍,纯真也会为此而被侵蚀。起初,我们用最真的自己结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没有目的,没有利益,只是因为眼神交汇,会心一笑,彼此成为知己。我以为离开曾经久居充满童年回忆的家,一定会失去曾经童年的影子,但是没有想到记忆跟着我,那些年的质朴,澄澈仍留心间。我欣喜,希望无论来世今生、起承转合,都有童年的纯真年代给我指引方向,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体征,可以用自然而然而非矫揉造作的心,来迎接每一个陌生的个体,用真诚来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让生人变挚友。

短短的六行,描述的看似波澜不惊,但细细体会有种对逝去青春和童真的怀念,即使诗人在表达时没有对物化社会的愤慨,没有赤裸裸地抨击喧嚣泥淖的社会,但字里行间流露的确实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出淤泥而不染。虽然“我与众人游戏”,但着实不快活的丝丝酸楚存留其间。“狂喜”说明了当童年那份原有的纯真永驻心间,当在沾染社会氛围之时,“我”仍有“你”陪那份安慰。“狂”字充分表现了喜悦的程度,同时也表现“我”与“你”的亲密无间。

诗中有一处明确的写距离,但是实质上,诗人将距离贯穿始终。“你使不相识的朋友认识了我”,“把生人变成弟兄”这是距离描写;“我”离开故居,而“你”仍在那里,是距离描写;“你”带领我,无论生死,是距离描写;“我”与众生游戏,却希望可以和“你”单独相处也是距离描写。距离产生美感,“你”与“我”的距离虽然不是自愿拉开的,但是在外力的侵蚀下,“我”仍旧可以和“你”保持着独有的距离美,谁不想留有最初的、最质朴的情感,谁不想爱憎分明,这种恰到的生存状态想必是常人都无法达到的,却有强烈的想拥有的。

儿童为成人之师,希望与儿童为友。对周围的一切怀有一种诗意的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寻得一份纯粹的快乐。“我”渴望自己能从功利至上、僵化刻板的社会中逃离,在儿童的世界中得到净化与解脱。这大概就是泰戈尔对于一生的追求,虽然没有人能返老还童,重走青春,但所有人都可以怀念青春,恋恋不舍,就将曾经的质朴埋在深深的心里,就将曾经的纯真藏于永远的自己。

参考文献:

[1]Rabindranath Tagore. Collected Poems of Rabindranath [M]. Shanghai: World Book Publishing, 2010.

[2]泰戈尔. 徐翰林译, 飞鸟集, [M]. 黑龙江: 哈尔滨出版社, 2004.

[3]李文斌. 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 [D].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王玉. 泰戈尔的儿童之道, 山东教育, [J]. 2001 (6).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观泰戈尔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如此理解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儿童观
关于西方儿童观的粗浅综述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