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摘要】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新颖的课件导入,可以激发兴趣;利用媒体创设激发思维,设置悬念,可以引导探究;利用媒体出示故事动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可以激发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肯学,乐学。
【关键词】电教媒体;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新安装的“班班通”(多媒体投影和电子白板),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课前我出示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画面,让学生感受绿、黄、红灯的变化规律。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旧引新,实现知识迁移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PPT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一种是联想式:如教《长方行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长宽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启发学生想:长方行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三、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媒体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打开屏幕出示事先下载好的动画片《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