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要】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然而,科学课堂教学现状,一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探究活动一个紧接一个,而一堂课结束,学生真正学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发展,则是一片茫然,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活动都是无效的。如何确立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什么,都要求我们仔细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它也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别与课程目标,他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结果。他是在课堂教学的水平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所预先确定的学生学习结果。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如果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 教学行为就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标和教学相脱离,从其他教案或书本上抄来几条目标,目标变成了摆设,美其名曰,是目标教学;还有对学习环境、学生基础等缺乏必要的分析, 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 与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或照搬参考书现成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 设计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 使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对实际教学的导向调节作用。
课堂教学目标常以分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首先就要读懂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总体把握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而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知识、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相适应”三方面来设计。
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理解任何概念取决于他们对那个概念的心理建构,换句话说,他们获取那个概念的经验本身建构起那个概念。布鲁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法,而奥苏贝尔在他的专著《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句代表他核心思想的话,“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备的先备知识,进而配合设计教学,以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从这些教学理论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自主建构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因此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学习这一知识时相关联的原有知识。比如在新教材七下第三章《力和运动》第二节“力的存在”中,学生对力的概念的认识,停留在力气,握紧拳头就是力等等。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书本上的几个事例,然后给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的概念建立学生很难把握到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有时候很容易忘记。
二、根据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
教师备课一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但《课程标准》的要求通常指的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性学习要求,而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所授内容,分析其在一个学习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点、课型等因素,再将相应课标提出的目标分解、细化,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一节课教学的目标。比如七下第三章《力和运动》第四节“牛顿第一定律”中,课程标准中的描述“描述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介绍有关的常见现象”活动建议中写到“探究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要进行细化,让课堂教学目标能更具体化,更可操作化。可确定为:通过实验,根据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从而获得规律。
三、目标适合学生需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每个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按照统一的标准,势必会有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了。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注意个别与一般相结合。比如八上第四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荷与电流”一课,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电的知识。这节课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知道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提高到串联和并联连接法,若前面都没有铺垫,直接串联和并联,目标没有分层就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简述的,一个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内容具体而有序,指向清晰而明确,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并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的优化还有很多方面的提升,有待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年
[2]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3]丁相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J].教学与管理,2005年5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