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语境下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2014-09-01 23:32刘文娟
大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刘文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缺少人文关怀,高校德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存在很多问题,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高校德育 现状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150-02

一、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为社会造就和输送人才的主阵地,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按照十八大的具体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和健全完整人格的人才。在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德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德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①摆脱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的程度和效果,因此现代成“人”教育论认为,教人成“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由于大学生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越来越复杂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非理性的、低俗的文化进入校园,入侵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大学校园里有了越来越多支持者和拥护者。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缺失。部分大学生社会意识淡漠,过度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单纯关注未来就业。虽然表面上关心社会,但对国情和目前的形势不能深刻了解,言行有时会脱离实际。部分同学理想志向和开拓进取精神缺失。

因此,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发挥德育的正确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德育是传播和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德育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德育让大学生将制度的遵守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到自律,最终化为一种良好的素养;引导大学生追求正确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切实做到“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更富时代性。

(二)高校德育有助于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

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个自然人被教育成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人,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所用。现在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有齐备的通识和谋生的技能,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个过程中学校德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各个方面进行教育,进而提高人们思想境界、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总则部分明确表示:“高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在实际过程中注重德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战略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高校要在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避免以往重视分数忽视能力、注重知识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错误观念,避免有才无德的高校大学生走上社会。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说过:“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只有品行端正、有道德的人,才能把他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服务和造福社会。

二、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德育自身发展的存在种种局限,人们在德育认识和实践方面也有种种缺陷,这些都导致德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概括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德育工作方法仍以传统灌输方式为主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是人本身。”②而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存在把大学生视为被动客体的认识误区,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相应的,高校德育采用的方法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认知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尤其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单向的授受知识,大都把思想道德内容当作纯知识进行讲授,往往忽略大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仅仅依靠外部施加道德教育的过程。而不是师生双向的互动对话,不在意学生通过学习内化为自身要求的实效性,更不注重开发新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主体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是相互关系”,因此这样的方式方法导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提升自身素质,在道德认知上产生知行不统一,甚至对高校德育产生排斥心理。

(二)德育过程中存在泛政治化倾向,忽视德育的人文关怀

现实中,对德育的价值定位上存在着认识误区。德育往往被定为为统一人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和手段,人们普遍关注德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往往忽略其内蕴的人文关怀价值——即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完善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德育常常被局限于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其内含的终极性的价值与意义被忽视,从而使德育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实效性并不明显。

德育过程中,主体往往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学生被明显排除在外。德育方式方法上,一般是学校相应上级号召或者要求,下达命令,下面进行。并不会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德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尤其是学生的心,造成很多同学认为德育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认为德育就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乃至是对他们的“洗脑”,是为了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是为了维护政治利益和统治,进而产生很大的抵触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育工作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很难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以至于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不明确、价值观念不清晰甚至扭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未确立,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缺失的现实体现。

[注释]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参考文献]

[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王东莉.当代高校德育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赖晓玲.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和模式创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3).

[6]曲建武.对当前大学生德育的思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碧瑶]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