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落实数学课程目标,就必须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数学语言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数学阅读材料的严谨和简洁性,以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关键词] 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素养
每次考完试,总有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成绩不尽如人意,问其原因,总是说“题没看清”“理解错了”“没读懂”等. 我想,不光是我班的学生,很多小学生都有一个通病——粗心!我们在学生做作业之前都会对学生说“细心点”,但学生依旧粗心. 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文字题、应用题,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结构的把握不够全面等诸多因素,他们往往解答这类题不能一帆风顺. 比如,在教学列方程解题等需要读才能理出等量关系的文字题时,很多学生就是弄不明白,这就是没有读懂题的表现;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看错运算符号,这也是忽视阅读的结果!又如,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节课处理一道应用题,自己觉得已经讲得不能再明白了,可学生就是不明白,做题时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其实,对照孩子们的错误后进行分析,发现原因很明显:一是孩子们不会阅读,根本弄不清题意;二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阅读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阅读,兴趣首当其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而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没有离奇的内容和情节,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读题似走马观花、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也理不出头绪. 针对学生这种不良习惯,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记一些数学成语、数学故事,如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说出下列成语表示的百分数,十有八九(89%)、一箭双雕 (200%)、十室九空 (10%)、十之八九(85%)、十转九空(10%)、百里挑一(1%)、十全十美 (100%)、十拿九稳 (90%)、事半功倍(200%),也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加、减、乘、除的来历,体会数学的趣味性;阅读数学科普读物,与数学交朋友,从中学到数学知识.
方法,策略所以然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 学会咬文嚼字
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粗读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核心,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例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在阅读这一数学性质的时候,对小数的“末尾”容易泛化地理解为小数点的“后面”. 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什么是小数的末尾. 如果是一位小数,那么小数的末尾指什么?如果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可能逐步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准确地体会文本表达的含义.
2. 学会运用常用的阅读符号
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 如可规定:条件用“_____”标,问题用“~~”标,重要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重点词用“▲▲▲”,公式用“□”圈起来等. 长期坚持训练,可逐步养成学生边读教材边圈点勾画的习惯. 实际上,这也是提高阅读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3. 尝试做数学笔记
到了第二学段,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做数学阅读笔记. 一是疑问性笔记. 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及时记录下来,随时寻求解决. 二是梳理性笔记,即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的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 三是随想式笔记,即将数学阅读中的所感、所悟和发现随手记录下来.
4. 以“动手”带动阅读
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见有学生双手抱臂读数学的情景,这是一种非常忌讳的数学阅读习惯.(1)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和关键数据……如试题:在一条长180米的小路两旁栽树,树之间的间距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题中的“两”往往被学生忽视,读题时,可让学生用笔圈出来. (2)“动手”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指,学生要善于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有时要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大胆、主动地找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个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这样的推导很自然. (3)在高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和数字,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示意图、实物图,找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列出等量关系以帮助解题.
坚持,阅读成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会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例如,有一道解决实际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 500米,用了25分钟,他用这样的速度继续往前走到图书馆,走了900米,他从家到图书馆走了多少米?很多学生在计算时求成了学校到图书馆的路程,而没有加上原来的路程. 这就是题目没有读完整造成的.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后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好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 许多错误往往能通过最后完整的阅读而发现,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网络,阅读当扩展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其开发、利用、流动、渗透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了. 信息观念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一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制作一些和教材挂钩的专题网站来培养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很有意义.
我们的数学教学还要由校内到校外延伸到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是学生基本学习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于是我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不断地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课堂上有些学生向我提问:“为什么有些年份二月份有28天,有些年份2月份却有29天?这样规定的道理是什么?是谁规定的?”面对学生的疑惑,我让学生利用我们已经制作好的专题网站进行学习、查找,然后再让他们分组交流.
此外,我们还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专门量身定做了许多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常登录浏览信息、查找资料,让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学习阅历.
当然,数学阅读的对象不仅限于教材和网络,教师还要积极地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广泛的数学课外读物阅读中,开阔数学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