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超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之路

2014-08-30 13:49余佳莹
人民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超越批判积极心理学

余佳莹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对传统心理学以消极与病态为研究重点的反思,其致力于对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积极面的研究。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研究、缘起与发展以及批判与超越。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品质 批判 超越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千百年来,人类为了追寻幸福的密码、生命的意义一直在不停地求索,终于在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的首创下,学者们开始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并命名为积极心理学,其主题是: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此来获得良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把目光聚焦在病态与消极面的传统心理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是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

“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为己任的一个心理学思潮①,创始人是塞里格曼,其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积极心理学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随后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长久以来,传统心理学过度地关注病态与消极情绪和行为,积极心理学则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反叛。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勇气、幸福、乐观等积极力量和正性品质才是人类获得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潜力并培养积极品质,从而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完善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B.L. Fredrick于1998年基于积极情绪和体验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满足、快乐、兴趣、幸福和爱等在内的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能够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和增强诸如人的体力、智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在内的个体资源。也有研究表明,相对于积极情绪对个体资源的增强,消极情绪则会减少这一资源,同时,积极情绪本身也有助于消极情绪的化解和消除。其他相关研究还表明,各种积极情绪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会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这将会产生如下状况,即一种积极情绪的出现也会激发其他的积极情绪。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研究,受关注最多的领域有快乐、主观幸福感等。

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在积极的人格特质领域也进行了较多研究。Hillson和 Marie(1999)对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特点作出了区分,其中积极人格特质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分别是正性的利己特质以及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其中前者是指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具有人生目标、感觉到成功、感觉独立以及能够把握环境并应对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建立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美德、感恩等,而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②。

积极的社会环境。除了对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特质等微观方面进行研究外,积极心理学还对基于宏观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主体的环境条件,以及天才发展、个体创造力培养与发挥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经验是由所处环境塑造同时又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较好地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

Williams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孩子们生活在充满关心、支持和同情的氛围中时,他们可能会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人际关系网络;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异常的情感和行为方式③。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量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与发展

前积极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和生理学的体系,开始走上真正独立的道路,迄今为止,心理学已经走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正性能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生活意义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erman 对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品质的研究中断了,波及全世界6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的二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因此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起因,并找到缓解或治疗的方法。另外,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处于病态的神经症患者。上述因素导致心理学界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关注的愈来愈少。

20世纪50、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他们以研究人性的积极面为己任,对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使心理学家开始重视人的积极品质。然而,在二战的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完全改变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Seligman 曾经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④。另外,人本学派的研究方式主要依靠个体的观察及经验,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这些因素导致人本学派的理论不被主流心理学研究者所认可。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于心理疾患的预防,例如“预防”就是1998年旧金山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主要议题。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勇气、乐观、希望、忠诚、坚忍等积极品质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疾患。因此,通过对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探索增强人性中积极力量和美德的途径,帮助人们发展自我,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将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以及自己的早期研究,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1998)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研究如何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快乐。20世纪60、70年代起,Seligman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给狗反复施加难以避开的电击,狗就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行为,对于本能避开的电击也不再躲避。在人类中也会出现类似于上述实验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在随后的研究中,Seligman还发现,不但无助能够习得,乐观也是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持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预防和缓解抑郁有重要作用,从而使个体健康处在良好状态⑤。80年代末,Seligman 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优势的发展,将心理学转向探索和促进人类发展和美德完善的道路上。2000年,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文章《积极心理学导论》,该文的主旨即是再次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张建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倡议由Seligman在1998年首次提出,自此之后,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心理学界都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1999年,Seligman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设立了“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以激励相关人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年1月第一期出了“积极心理学”专刊,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栏又在接下来的3月份推出。在2004 年初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阐述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世界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兹指出在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进展中,积极心理学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些状况表明,美国心理学界已经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不可忽视。首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2009年在美国费城召开,这次会议吸引了全球52个国家的参与,也意味着积极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学也开始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美共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在开展。Claremont研究生院则第一个设立了全面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博士学位项目。由Tal Ben-Shahar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自从在哈佛大学开课以来,已经成为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现在,这门课程作为名校公开课已经上传到互联网,让全世界的积极心理学爱好者以及希望培养自己优秀品质者,获得更好生活的人们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与超越

对传统心理学中悲观与消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传统心理学之所以会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理论背景来看,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三大主流学派,他们关于人性的主张是一致性的,认为人与机器或动物一样,是消极和被动的;认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是消极性,人或者由本能驱使,或者由环境决定,对人性观和心理观充满了悲观和消极的色彩;研究中对人心理的消极层面和病态行为给予较多关注,在心理与行为模式的预测和控制、心理疾病的成因和治疗等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因此,消极心理学模式也被认为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主导研究范式。其次,从时代背景来看,二战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有着较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治疗个体的心理疾患、提升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发现及培养人的特殊才能,被认为是心理学作为单独学科出现以来的三项重要使命。这三项使命在二战以前所得到的关注是同等的。但是二战后,这种均衡的研究范式开始改变,心理学工作者逐渐开始把关注点放在治疗战争创伤和心理疾患,侧重于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后两项使命—如何使人们生活得更好。

基于上述背景,心理学家以医生治疗生理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把人的心理疾患归属到生理病理学的体系之中,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使用的DSM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已经发展到第五版。这种病理式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修复,研究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心理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这种消极取向的模式,忽略了个体的积极特质、自我实现能力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对于这种研究取向,马斯洛作出如下评价:“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对发育不全的、畸形的、不健康的和不成熟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⑥

心理学的任务并不仅仅在于把病态的人拉回到正常的轨道,其最终目的是要唤起人的勇气、力量等积极品质,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从消极到积极,从悲观到乐观,研究角度的重大转变使积极心理学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吹开了笼罩在心理研究领域消极与悲观的阴霾。

积极心理学的正性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即使存在内心的冲突,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也可以应对与解决。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研究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潜力,然后对个体积极潜能进行培养或增强,从而使个体不需依靠外在驱动,只需通过自身力量就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在这种积极的价值观指引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与体验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

在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从正面来看待心理疾患,要把研究重心放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而不是消极心理疾患的治疗,因为积极品质与消极状态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积极力量的激起过程也是心理疾患的应对和消除过程。因此,面对问题,要能够从问题中发掘、塑造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这些积极潜力包括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勇气等。因此,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就在于研究在普通人身上发掘或培养这些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尤其是个体在身处困境时,更应该发现并培养其自身的积极潜能,这将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心理疾患,从而促进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观点在于主张通过某些特别的治疗态度与技巧,如给予信任、关注、建立良好关系、言语技巧等,为患者发掘潜能、激发希望、提升力量,以此培养和增强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用其自身积极力量消除心理疾患,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健康并幸福的人。

结语

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却引起了心理学学界乃至普通大众的极大关注。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新方式。同时,积极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超越,成为心理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幸福、感恩、智慧、勇气和乐观等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也可以从中思考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如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都可以将注意力由对疾患与消极的研究转为对人性积极面的研究。另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是更加关怀全人类的福祉,其本质目的在于探寻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其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借鉴传统心理学的经验,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乃至心理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以担负起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基础教研室)

【注释】

①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第321~327页。

②周嶔,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2期,第12~15页。

③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期,第94~99页。

④ Ruark J. Redefining the Good Life: 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APA online. See: Http://www.apa.org/ed/goodlife.html

⑤Learned Optimism' Yields Health Benefits. APA Help Center. See: http://helping.apa.org/mind_body/learned.html

⑥[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超越批判积极心理学
跨界与超越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