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症候群心理解读

2014-08-30 00:51管健
人民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心理

管健

【摘要】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症候,它让人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对于组织和制度而言,浮躁的氛围也是发展的大忌。一个浮躁的领导只能好大喜功、盲目自大,一个浮躁的组织无法反躬自省,健康成长。力戒浮躁之气,需要倡导求实之风。

【关键词】浮躁症候群 社会性表征 心理

【中图分类号】TU755.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中国,“浮躁”一词已经成为表征泛化社会心态的典型词汇,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也曾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尽管当时物质条件非常有限,但是祖先们依然“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今天,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斑斓的世界实现了古人不可想象的发达与繁华,然而我们内心中却丢失了冷静和静穆,患上了一种称为“浮躁”的社会病症。从个人到社会,从体制到文化,从思想到信仰,统统被浮躁之气笼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如何能在光怪陆离的缤纷世界中养志安神、韬光养晦,戒除浮躁,不仅是个人,也是组织和社会亟待深思的问题。

浮躁症候群的社会性表征

浮躁症候群即因浮躁问题而衍生的一系列相关变化,进而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和达成一致的影响。浮躁症候群,作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群体中的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这种非系统、不定型、自发形成的社会意识,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和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紧密相连,它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推动社会中的多数成员表现出近乎普遍而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浮躁症候群,虽然由浮躁之根引发,但是在社会中的表征却也林林总总。

症状一:对立竿见影的过度追求。马年开篇中“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车……”的“马上体”让我们看到人们饥渴的心情以及对马到成功、立见成效、吹糠见米的热捧。社会在狂飙突进式的浮躁中运动,GDP不断上涨,人们希冀每天都能日新月异,只争朝夕;似乎一夜成名,方能成就自我,彰显个性;各类节目中的造星运动,让我们体验到成名快感;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下一代卷入了成绩追逐大战中……写作跟阅读也变成快餐式体验,码字者希望书籍畅销,赚得钵满盆溢,因而制造噱头,赚足眼球;读书者喜欢简单阅读,没有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境,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粗制滥造的文字裹挟着泛滥的信息,造就了人们“短平快”的阅读习惯。甚至连锻炼的方式也沾染了浮躁之气,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沉稳与含蓄的锻炼方式如太极、舞剑等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喧嚣的广场舞。一处处献礼工程更是常常脱离实际,不顾客观规律,抢人力、抢资金、抢时间、抢进度,最终无非是抢彩头、抢风头。如此如饥似渴的提速运动,追求的是速度,弥漫的是浮躁之气。

症状二:处处充满匆促之感。人生如白驹过隙般匆促,如何在匆促的岁月中充实而圆满呢?都市人拉满弓弦,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匆促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匆匆的步履,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会计速成班、律师速成班、外语速成班等各种资格考试培训班风行;匆促的文化模式,鼓励和宣扬一切碎片化阅读,也导致标题党盛行;匆促的学术研究,“十年磨一剑”无人再提,“一年磨一刀”的生产模式反而倍受奖赏;匆促的节奏迫使人们在求知奋进的道路上,投机取巧、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匆促的人生伴随着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过于旺盛,人们易喜、易悲、易烦、易怒,患得患失,只顾疲于奔命、一路狂奔,无心赏沿途风景。

症状三:满意感和幸福感的丧失。不停息工作的超强动力、做比预定要求更多事情的急性子,以及没有耐心、急躁恶化的泛化式敌意,其背后是个体所特有的社会地位的危机和内在自尊的缺失,人们越忙乱越不自信。由于欲望之舟不断超载,又常常对自己充满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并对自己非常苛刻,所以人们只能驱使自己不停地做更多的事情,获得更多的东西,并且从未停止过。这种不停得超负荷运转,之所以只争朝夕,在于个体的危机感强烈,时间紧迫感强烈,在这样的漩涡中,人们往往感到身不由己。看起来唯一可以解决的方法就是提高速度,加快节奏。但是,提速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轻松感和满足感,反而带来抑郁症、较低内控、较多情绪压力、较低生活满意度、较低健康满意度、较低工作满意度、较弱的家庭归属感、较低幸福感和较少愉快体验。

浮躁之气,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也阻碍工作的创新、社会的发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由此而滋生,力戒浮躁之气,需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浮躁症候群由何而来,找到病灶。

谁偷了中国人的冷静

20世纪20年代,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以其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归纳了20多种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中包括不急不躁、漠视舒适、知足常乐、漠视时间、不紧不慢。这或许是100年前雅瑟的观察,而如今的国人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看盘时需要“快进”、评论要抢“沙发”、排队要“插队”、办事找“关系”、做事要“名利双收”、创业要“一夜暴富”、教育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国人仿佛一夜成了世界上最不耐烦、最懂得只争朝夕的人。是谁摁动了我们的快进键,是谁偷走了我们情绪的冷静?

欲望过盛是浮躁之根。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求不满。欲求不满是个相对概念,作为“幸福经济学”的鼻祖和奠基人,伊斯特林在1974年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未必会换来生活满意度的改善,这一主张后来被广泛称为“伊斯特林悖论”。许多人相信,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也会提高。经济增长得越快,人们就越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飞快,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却似乎并未增加。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欲望之坑越来越深,越来越填不平。发大财、置豪宅、开名车、当老板……国人的欲望清单越开越多,中国人的欲望正呈现一波胜似一波的高潮。作为生物的个体,人人都有欲望,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当欲望沟壑难平、不知满足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了欲望的异化体,被其捆绑,根本停不下来。物欲、权欲、情欲……这些贪婪的欲望必将控制人的脚步、人的精神、人的意志,驱动人的生活方式,迫使人加快浮躁的步伐。比邻而居的不丹小国,虽然刚刚走出闭塞的过去,但却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不丹人的幸福在于保持着一颗淳朴的心境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人在欲望过剩、利欲熏心之时,只能攀比攫取,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由此浮躁成为欲望过度的直接产物。endprint

种种消极心态相互叠加。社会进入到了快速多变的时代,“快速”使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无法跟进时代的步伐,“多变”更加增添了心理的不安全感。在这个不安全的时代中,尽管有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尽管进入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但是不安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结构中,破坏了个人的生活,也破坏了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产生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恐惧、焦虑、无望和无力。一部《小时代》,让我们看到一个梦想闪耀的年代,也看到一个理想冷却的年代。

人们走过贫穷、走过那些物质紧缺的年代,开始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后,对贫穷的恐慌反而更加强烈,对于物质占有的欲望变得更加迫切。

不安全感是一种不确定感,规避不确定性是人的本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是一种风险决策,人们寻求在风险判断中采用期望效果最好的方案。面对风险时,人们会给出处理预案,在内心中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收益和损失,然后按照最优方案决策。

当今国人已经失去了耐心和等待,增加了投机心理,多了急躁,少了耐心,多了盲目,少了静思,多了急于求成,少了脚踏实地。《论语》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马克思说,人类最痛苦的不是居住在茅草棚深居简出,而是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邻居们一夜暴富,住在豪宅之中了。这种失衡的心态,叠加跟风的行为,导致人们丧失自我、互爱攀比以及滋生一系列的羡慕、嫉妒与恨意。种种负性心态的叠加进一步渲染了浮躁之气。

延迟满足能力的日益缺乏。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跟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迟现有欲望的满足是成正比的。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力”。这是一种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诱惑的能力。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试验,发现取得成功的孩子并非是那些智商高的孩子,而是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他们可以为了更大的目标,克服短期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励精图治,最终获得成功。

人有各种不同的目标,有些目标比较遥远。要完成遥远的目标,需要刻苦辛勤的工作。当完成目标时,所得的回报也很大。但要完成这些目标,便要付出代价,譬如要放弃即时的享乐,以及有更多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延迟满足也是一种自律行为。当前在教育中,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的需要被太快满足,导致我们越来越不能忍耐,越来越习惯于追逐及时享乐。

追求短期满足的逐利性成为功利主义、私立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驱动力,浮躁的心态和延迟满足能力的降低互为影响,人们开始坐不住了,短视行为越来越多。事实上,凡事不可急于求成,克制与坚持往往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却逐渐丧失了延迟满足的能力,深陷浮躁之中不能自拔。

文化与历史的交互作用。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说,社会是立体的,不是平的,它不单包含了当代的问题,也联结着历史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文化背景作用深远的原因。空间关系上人们可以相互刺激,互相改变别人的行为,在时间关系上我们也受前人关系影响。社会的变迁有缓进和激进的差别,缓进的社会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激进的改变如雷厉风行的改革或革命,前者是零星的、逐渐的,后者是大规模的、疾风骤雨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古老的自信的传承,但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自卑成为当时民族文化中的泛化心理。伴随着战争的到来,西方列强的侵入击碎了当时国人孤芳自赏的美梦,致使唯我独尊的民族优越感成为黄粱一梦,一觉醒来我们看到的是满目荒夷,从科学到技术的落后,无不加重了我们的失望感和自我否定,屡遭挫败中对自身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认知。由此开始,中国人踏上了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当前,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和知识型社会急速迈进,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四百多年的历史跨越,这是一种惊涛骇浪似的的转型,物质与形态上的迈进,并不意味着在心理上能够跟从。长时间形成的思维定势并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自然迅速地适应,种种问题纷然杂陈正是发展不平衡、不成熟的必然衍生物。社会只关心商品性,就是要从所有的空隙中发掘出商品来,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空间被压缩了,生命、精神、灵魂都被压缩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人们当然会失去耐心,没有人愿意等待。人们害怕被淘汰,没有人耐得住寂寞,这也是我们社会所说的浮躁症候群的典型表现。

力戒浮躁之气 倡导求实之风

人浮躁了,世界便浮躁了,世界浮躁了,人心难免更浮躁,这就是交互的作用。当一个浮躁的社会带着它自身的喧嚣和芜杂裹挟着时间的风雨一路向前的时候,谁又能勿忘初心,守护最初的理想和准则呢。《论语》早就提醒我们,“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症候,它让人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对于组织和制度而言,浮躁的氛围也是发展的大忌。一个浮躁的领导只能好大喜功、盲目自大,一个浮躁的组织无法反躬自省,健康成长。力戒浮躁之气,需要倡导求实之风。

以实克躁。务实需要实事求是,不好高鹜远,正视问题,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量力而行。拒绝浮躁关键在于实事求是,不束缚前行,不忽视事实。个人实事求是,意味着要正视自我,了解内心的需要,客观看待自己,明晰人生的目标。社会实事求是,意味着不唯上、不唯权,不盲目冒进,不违背规律,保持清醒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与法律规则。

以稳降浮。驱除浮躁,需要以稳取胜,心无旁骛,脚踏实地。避免好大喜功、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佛学中讲,一个真正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详,不会浮躁。凡是浮躁的人,成就都会很有限。由此,心安,身安,才能神定。就社会而言,稳定的社会要有序,不能失序,它应该是建立在公正、效率、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基础上的稳定。这种有效而科学的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行为规范被广泛认同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秩序化,是社会矛盾得到缓和、解决而形成的社会良性运行状态。一个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的社会才能从根本上降伏浮躁之气。

以信消虑。重建社会信任,增强个体对组织、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增强市场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强化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制度信任和政府信任,消减人们的不安全感、焦虑感,才能增强满意感,提高幸福感。

以真除虚。浮躁,自然就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虚荣、虚妄、虚飘。力戒浮躁就需要扎实、真实,克服粗枝大叶、敷衍了事,虚头巴脑、华而不实,进而避免走马观花、形式主义、盲目自信、主观武断、闭目塞听和独断专行,以真实祛除虚假。

结语

无论作为社会整体,还是作为公民个体,人人都应该有一份清醒。在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大潮中,能够从容一点,闲适一点,静穆一点。成功不可浮躁,需厚积薄发、不疾不徐,甚至有时会大器晚成;人际交往不可浮躁,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有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生活不能浮躁,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观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内心不可浮躁,看清自己的真正需要,倾听内心的真正呼声,放平心态,才能正本清源;国家不可浮躁,循序渐进,戒骄戒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蹄疾而步稳”,方能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

责编/张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闲会闲出“心理病”吗?
温先生心理困扰的背后(上)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解读补偿心理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