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对策

2014-08-30 13:49李雯婷
人民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互联网

李雯婷

【摘要】文章主要从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互联网对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再从心理学角度挖掘网络道德失范的深层根源,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制定与完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一个稳定、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 道德意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平面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相比,以即时传递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手段,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互动性极强等特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立体媒体”。2012年4月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 Pingdom(以下简称“Pingdom”)发布了2011年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报告,全球网站数量达到5.55亿,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22.7亿,较5年前的11.5亿将近翻番。而中国的网民截至2013年6月底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青少年比例从国际对比来看,早在2008年6月底就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除此之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也达到3.88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也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建设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和新科技革命形势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就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互联网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包括四个方面:即形成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然而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已经向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

计算机网络的传播特性使信息泛滥,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弱化。互联网的全球性,导致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下降。网络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使人们的交流不受地域、国界等的限制,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和空间,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也没有辨别信息真假、好坏的有效途径和标准,这就使得人们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一些错误、落后的内容的干扰,比如暴力视频、黄色内容等。上海商学院的申琦在《上海大学生对网络色情信息的接触与评价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接触网络色情半数以上(52.8%)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其中46.0%的同学偶尔接触,5.7%的同学经常接触,1.1%的同学天天接触。不难看出,这些因素造成了青少年尤其是道德意识未成熟的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是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深刻的,人们被大量信息所包围,青少年懒得去辨别真伪、判别是非,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弱化。

互联网的人—机交流模式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冷漠,青少年人际情感的疏远。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因特网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日益频繁,而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漠。

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意志薄弱。网络信息的杂乱性和诱惑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青少年沉迷于消极负面的网络信息内容,从而失去自制力和道德意志。网络信息更新快、容量大,人们在感受到快速的网上生活的同时,也对这种频繁的变换产生厌倦,享乐主义正在逐渐代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正能量。网络征婚、交友聊天、疯狂艺演等盛行,黄色图片、视频更是猖狂,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喜欢尝试刺激,抵抗诱惑的能力不足,很容易陷入这些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中,若得不到及时制止,就会助长他们的消极、浮躁、追求刺激而不顾后果的负面心理及行为,也会使他们逐渐忽略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和道德意志,这严重不符合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文化要求。

互联网特征的负效应,往往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众所周知,网络发展日新月异,而人们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却需要时间的沉淀,这就使得网络发展与道德提升难以同步,进而会导致人们在运用互联网时很难严格遵守道德底线。网络犯罪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由于网络犯罪的间接性特点,在网络空间里表现出形式多样的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黄”、“毒”、“假”、“黑”、“诈” 五个字,除此之外,还有较为普遍的网络侵权案件屡屡发生。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性。

互联网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互联网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多数从外部因素即网络技术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以及网络特征的负效应等方面阐述了网络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主要从内部因素浅析成因。在网络社会中,主要的群体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即建网者、管网者和用网者。

建网者的建网目的一是提供信息,二是获取利润。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而建网者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取利润,他根据网络用户的需要添加信息,既有有益信息,也有许多垃圾信息,如黄色信息、占卜信息等,以吸引那些自制力差、好奇心强的网络用户。另外,大量的下载工具和盗版电影也成了建网者赚钱的工具,这却严重冲击了影视娱乐业。所以说,对于建网者的管理不严格也成了网络中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管网者主要是网吧经营者和网吧管理者,他们在赢利的同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现在的网吧管理人员受利益驱使,不仅不严格执法,还想尽办法拉拢学生上网,如有的网吧老板代替学生做家庭作业,竟然还开展“代做家庭作业”、“代理行使家长职责”的一条龙服务,还有代写毕业论文的服务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近年来学生在网吧的猝死案件也比比皆是。这一幕幕铁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法律的滞后性、利益驱动性,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着人们的良知。

用网者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多数年龄在15~35岁之间。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影响了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心理学家艾立斯的非理性信念的观点认为:首先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常造成自卑心理,如一个有口吃的人,平时不愿意与人交流,习惯保持沉默,但他通过网络聊天,只需要人机对话,用键盘敲出内心话语,有一种内心宣泄的快感,这样自然会拉大他与社会人的交往。其次是对人际交往的不良认知,认为交往就是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一些“黑客少年”涌现,他们在网络上任意遨游,无人能阻,而且有许多崇拜者,这正迎合了他们需要认同的心理,于是很多人更加猖狂,从“小黑”到“大黑”,使很多网络瘫痪在他们的手中。最后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在他们认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就是弱者,一旦失败,内心就难以承受这种压力,常常喜欢逃避现实。于是,很多青少年玩网络游戏,在游戏当中寻找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情感则表现出一种冷漠,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

青少年犯罪率的升高与青少年的性心理需求有关,这也助长了网站上黄色信息泛滥,网上性交易的增加。许多青少年对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性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心,往往对异性的举手投足和形体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敏感,而自身的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其自尊心、虚荣心日趋强烈,往往造成青少年不能正视自己的切实需要和感受,表现出对性的羞怯心理,他们偷偷借助网络来满足自身的性需要,这也给黄色网站提供了舞台。

互联网上青少年道德品质建设的路径探索

虽然网络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我们不能采用简单“封杀”的办法,而应采取疏导教育的方法,让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扬善弃恶、自警自律,最重要的是通过规范的网络道德先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因素,再外化为正确的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如此才能真正净化网络,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使规范的网络道德内化为个体心理因素。一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这是规范网络道德的第一步,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修养,转变观念,学习网络知识。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即人的最初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现在的学生上网多是瞒着父母的,这与缺少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有关,有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能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待子女的教育,还有些父母武断地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应当转变对“文盲”的定义,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网络知识,帮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查阅资料和浏览信息。

其次,要对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修订教材。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第一,教师自己要先懂得网络道德规范,学习网络知识,把德育教育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成为学生信息世界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从“教会顺从”的训导者变成“教会选择”的指导者。把教师的网络自律,即“对反动、色情、迷信信息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不吸食精神鸦片”的自律意识传递给学生,形成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第二,学校的教材也应当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地修订。第三,要规范网吧管理,提高网吧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道德素质。要规范网吧管理,就需要执法部门严格执法,还需要对网吧经营者和管理者进行统一培训,主要是培训网络技术和网络法律法规知识,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网络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应有所体现,在网络中进行网络公益宣传,有助于网络道德规范的成熟,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一个好的网络管理员应该能够应对网络的突发性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的缺点。培养一批优秀的网络管理人员是目前网络道德建立的人员要求。

最后,要提高青少年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一般来说,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形成完善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主动追求真善美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是灵魂的善。修养是道德主体的自我道德教育,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有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也就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德谟克里特曾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身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的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加知耻。这是一种道德境界,它在网络时代越发显得重要。因为每个网络的使用者都是网络的主人,都具有某种独立性。因此,网络使用者一定要注重个人修养,做到自律,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它也是建立网络环境下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人们在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后,会进一步转化为人的内心情感。因此,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积极参加更重积极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也要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也可通过健康向上的电脑游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软件开发商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法制和纪律或公共道德教育的游戏,或者环境保护教育的游戏,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

三是坚定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四个方面。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可以通过网站的浮动广告栏宣传网络法规或网络文明公约,使人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自觉的道德意志。另外,网络系统可以设置间隔性屏幕保护,即在电脑网络使用一小时或两小时后自动关闭电源系统,但不消除任何所用信息,以控制人的“网瘾”来培养人们的自制力。

四是强化道德信念,即强化网络活动参与者的道德信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自己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活动时不受其他人的诱惑和威胁,同时也应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不打扰他人正常的网络行为,若自身受到别人的打扰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网络活动时,应勇敢面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道德仅仅完成向个体心理因素的转换还不足以证明内化过程的完成,这种内化若不再向前发展,进一步外化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实践,它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对目前净化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外在环境主要从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和加强网络技术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信息网络的法规建设和管理。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网民不被有害信息侵犯,我国已经出台的法律有1991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暂行规定》,以及2002年出版的《网络侵权行为法》、《网络安全法》、《网络金融法》、《电子合同法》和《网络知识产权法》五部体现法律学术前沿的网络法丛书。这都表明我国已经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但是,对于法律的执行,还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真正规范建网者和管网者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用网者的目的。

二是要加强对信息加密和监控技术的研究和利用。这对于控制那些网络犯罪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譬如,杀毒软件专家王江民在其开发的软件K300中添加了被称为“逻辑炸弹”(Logic Bomb)的反盗版程序,凡是使用K300盗版软件者,其计算机程序将锁定而不能正常使用。还有为防止他人侵害自己的著作权而采取的一种电子水印(Watermarking),他人如果在网上擅自实施修改、复制等侵权行为,版权人可以根据电子水印来识别作品的真伪,甚至可以找盗侵权网站追究侵权责任。另外,还有一种指纹档案系统,以指纹鉴定技术为基本手段全面统计和储存各类公民的指纹档案,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快速处理犯罪案件。这些信息技术对于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道德的建设,仅靠行政部门的干涉、大众媒体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深深制约着我们的道德意识一样,网络空间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会对网络道德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网络道德的建设。当前,人们仍然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网络的物质层面,对于网络道德的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只有具有了一个成熟的网络道德体系,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才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互联网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