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2016-10-13 23:20刘雯雯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康德

刘雯雯

摘 要: 康德是教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成就道德,并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思想。通过浅析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借此提出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实现生态德育方式多元化及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律性等增强高校生态德育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情感 高校生态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时代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宣传主阵地,培育具有生态意识、生态情怀的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康德是教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重视道德教育,并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思想。我们通过浅析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结合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和分析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康德道德情感思想的主要内容

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认为德性是先天的,人先天就具有理性。康德对于纯粹理性的追求是其道德追求的目标,他试图建立形而上学的道德,找到道德的绝对普遍性根据以实现他的道德目标,其所阐述的道德情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强调自由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在自然中的最终实现是实现自由。自由是康德伦理学体系里整个道德的基础。康德对自由的阐述来自于一个二律背反:“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的必然性。”①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但自由不等于随心所欲。这一阐述在破坏了他律的道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律原则的纯粹道德形而上学,保证了道德自身的普遍性、必然性及纯粹性。此外,康德认为道德并不是从经验中引出来的,它们是先天的在人的理性之中的,而理性有权颁布的绝对命令的先决条件是自由。“自由是一切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②。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前提,而自由也需要通过道德法则来证明。只有在我们确立不受任何感性条件限制的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打开了那径直引向自由的道路。为了达到道德的标准,他主张限制科学,旨在为自由留下余地。道德的权威是为增强学生的义务感,进而由他律走向自律。

第二,主张善的意志的绝对性,人最具有道德价值的善。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这一概念,并且把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康德认为:“善的意志并不因为它造成或者达成的东西为善,也不是因为他以适宜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而为善,而是因为意欲而善。”③可见这里的善必须是绝对的善,结果和行为都必须是善的。在康德看来,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俗权威,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④。而人的一切内在品质,只有具备善良意志才具有善的道德价值。人之所以拥有尊严和崇高,是因为他具有义务论性质的善的道德德性,这种善的道德德性是通过善良意志表现出来的。这个善的意志存在于个体的理性之中,不需要被教导,只需要被启蒙。他所谓的启蒙即是一种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理念,为此,学校应该通过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境界,养成具有善的意志的道德。

第三,突出“责任”概念,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在康德的道德情感体系中,“责任”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而又关键的概念,是善良意志作为个体在实践中的体现。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合乎责任的行为虽不必然善良,但违反责任的行为却肯定都是邪恶的,在责任面前一切其他的行为动机都将黯然失色。”⑤在此,康德指出“责任”的概念就是善良意志的体现,是检验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出自于同情爱好或者私利,而在于是否出自于责任。此外,康德对责任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分类,“按照责任对象的不同将责任划分为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按责任约束程度的不同,又将责任划分为完全的责任和不完全的责任”⑥。康德认为,不完全的责任是一种积极的善,是指在客观上不要求能达到,但主观上必须尽力而为,如果说在某种条件下你没有去履行这个责任,是无需受到指责的。

二、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生态文明时代,培育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的当代大学生,成为高校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学生的主流道德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以硬性道德教育为主,相关文化活动缺位。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仍以硬性教育为主,主要表现为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定期开展政治学习。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其“政治教育职能”,而其“人格完善职能”却被忽略,丧失德育教育对人性的追求和发展的目标。现有的硬性教育方式很少能重视大部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在教育上缺少差异性,基本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和道德完善。而对于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更是如此,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还未认识到生态德育的重要作用,并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对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普及。此外,高校对于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主要以课堂的形式展开,课余的相关文化活动缺失。有关生态、环保的各项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和学习很好地树立生态理念,形成生态意识,从而将生态思想内化为自我的品格修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人。

第二,偏重整体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关注有待提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重视整体、忽视个体的现象屡见不鲜。整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个体化的平均水平,但在整体性教育模式下,一些特定的、存在于部分个体上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从而影响整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以整体性教育为主,将德育教育的目标重点放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上,上课的形式往往采用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课形式,这样的上课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是值得商榷的。最后的考核往往采用笔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以分数论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与老师交流、表达个体的观点,老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改进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而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检测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因此,现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偏重整体性,缺乏对个体独特性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部分学生生态“责任”观念缺失,自我教育意识不强。自我教育能力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道德信念、社会舆论等加以内化,并且对自己进行评价、判断、控制和监督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当前,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生态社会的正确理解,自律意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模式的束缚,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在教育方法上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缺少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态教育,这些“包办式”、“管制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对学生培养良好自我生态教育能力产生影响。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程度不高,生态“责任”意识缺乏,而教育工作者对培育学生的生态“责任”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学校层面缺少有规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模式与经费投入,都是目前高校不利于学生培养自我生态道德修养的主要问题。

三、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环境中,高校作为思想意识宣传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社会的主要建设力量,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康德道德情感的思想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注重生态环境的渗透作用。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以硬性教育为主,忽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和道德完善。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在校园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文化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熏陶,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在康德伦理学体系里,自由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但自由不等于随心所欲。因而,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重视生态环境的渗透作用,注重维护学生生态环保行为中选择的自由,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创造绿色、环保校园文化,并引导学生在恰当的自由中树立环保意识,是当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所要关注的焦点。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实现生态德育方式多元化。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大多采用“两课教育”的方式,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于顺应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兴生态德育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材和完善教育方式,甚至部分高校还未意识到生态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主张人具有道德价值的善,人之所以拥有尊严和崇高,是因为他具有义务论性质的善的道德德性,这种善的道德德性是通过善良意志表现出来的。为发掘学生内在情感的善,实现善的道德德行,在生态道德教育中不仅要注重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情感的发展,创新生态德育方式,实现因材施教、德育方式的多元化。

3.重视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律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填鸭式的方式,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施加于学生,所培养的道德品格主要是为了顺应社会的约束与规范,采用的是他律的道德教育方式。他律体现的是社会的理性,而非个体自身的理性。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注重自律的作用,强调道德的行为只有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使道德主体形成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应重视对其自身的责任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并由他律转向自律,加强培养其道德自律性。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自觉地成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报告对教育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康德道德情感思想把德性当做为人之本,并认为道德教化必须把人作为出发点、动力和最终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从康德道德情感思想中寻求有益的启示,注重校园生态文化的渗透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突出责任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律性,为当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注释:

①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2004(4):19-28.

②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3.

③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④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27.

⑤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⑥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2004(4).

[2]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霍瑞娟.康德人的价值伦理思想[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8).

[6]刘笑菊.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

[7]杨祖涛.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与高校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3).

[8]郁乐.试析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的理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

[9]金生鈜.人是道德教化的终极目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10]马洪丽.由康德道德教育观对现代高校德育的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1]李德焱.康德道德哲学浅探[D].吉林大学,2012.

[12]王啸.自由与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康德
康德的法律法则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思想品德课中的导行教育研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