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2014-08-26 22:24邵莉芳
考试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课程整合高中语文教学

邵莉芳

摘 要: 本文提出了教育技术与四类文本整合的教学模式,对怎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进而有个性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教育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虽然各有特点,但二者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分别讨论了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及“写作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一、在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应用——“感受—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在教学目标上的共同点都是直接指向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情感能力,指向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生命境界的提升。在教学方式上,文学类文本表现为重直觉、体验和熏陶。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因为文学性作品的“育人”功能是建立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上的,所以强调的是文学情境的创设,把“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熏陶;同时对文本的解读强调整体感知,反对对文学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解析。

根据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文学文本的鉴赏就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学生的鉴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重复,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文学文本类教学,必须符合这样的鉴赏目标。

有鉴于此,现代教育技术与文学文本教学的整合可以采用“感受—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还可以用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创设情境,展现文本的意境。

辅助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可以配以优美的图片或乐曲或是相关影片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前,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教师事先制作的课件,课件中展现在网上搜集的大量能表现文本意境的图片,视频,以及文本背景、作者等相关资料的网站链接供学生观看。这些资料为学生创设了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眼前就仿佛展现了月下荷塘清新朦胧的景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播放配乐朗读课件,使学生从情感上入情入境。在调动学生情绪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接下来使学生进入解读文本阶段,开始思考教师设置的探究性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2.朗读感受,情景交融。

在朗读中直接感受文本的音韵美、情感美,捕捉意象,展开想象,感受意境,使学生沉浸在文本营造的氛围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3.解读文本,理解原文。

在“解读文本”这个环节,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老师的分析,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的感触,从而感受文本体现出的美感、情感。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解读,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由Flash动画展现《荷塘月色》中的相关文本内容,在展现月下荷塘优美画卷的同时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再带着问题深入探究,从中培养他们质疑问难、渴求解疑及主动探索求知的创新思维习惯。

4.探究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出探究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并想办法解答问题。这些探究题可以是讨论文本体现的内容、情感、意境及主题或是写作目的,凡是能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文本,延伸拓展思维的探究题都可以进行探讨,答案不设唯一性,允许个性化解读,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逐渐把握文本的线索、主题,把握情感,深度解读文本。

5.合作学习,发掘潜能。

在解读文本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成协作小组,选择适合的学习主题进行探究。在“角色扮演”、“协商交流”等协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充实丰富语文学科的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上述模式只是起到借鉴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体裁、题材、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小说、戏剧在创设情境阶段就可以播放相关影视,或者在合作学习环节进行小组演出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文本魅力。只要从实际教学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就是好模式。

二、在论述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总结”教学模式

论述类文本是指摆事实、讲道理的文本,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称之为议论文。就高中语文新课程选编的文本来看,有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事理论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这类文本教学应注意“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论述类文本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觉得这类文本枯燥乏味,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缺乏新意,一般在公开课中都比较少选择这类文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下,我们可以寻找到更适合这类文本的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总结”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解读文本的主体,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展示问题,感知文本。

设计的问题可以是文本的结构思路,文本如何阐述观点,是否有结论部分等关于文章思路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认识,整体感知文本。教师设计这些问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同时要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动机,让学生按照这些问题探寻文本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讨论合作,探寻作者观点态度。

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或是网络资源,让他们针对前面环节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甚至是辩论。在此阶段,教师是指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鼓励学生讨论合作,注意倾听学生的汇报和分析,多加鼓励,适当设疑,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有了创造性,就有了鲜明的个性,就有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各抒己见,共同探索,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

3.提出新假设,收集资料,感受文本特点。

经过探讨、辩论、讨论,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设置关于文本论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讨再次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感受文本特点。在此阶段,教师要与学生合作,教师看问题应站得更高,提出启发性的设想。

4.得出结论,借鉴提高。

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具体结论。对文本的写作特色进行总结,明确论述类文本的鉴赏角度,能将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5.对探究结论进行评价分析。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还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处于主本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三、在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4W教学模式

实用类文本,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还很难给它划定一个严格的外延范围。就高中语文课程教材选编的文本来看,有新闻(含消息、通讯、新闻调查、人物访谈)、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演讲稿、序言等类型。现以传记文学为例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用类文本教学的模式。

传记类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类似,即谁(Who)、做了什么事(What)、这些事反映出传主怎样的品质(How)、外界对传主的评价或作者的观点态度(Why),因此可以根据这个特点设定教学模式为“4W”模式。

1.搜集资料,感受人物。

在学习一篇传记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这些资料平台搜集相关人物事迹、资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篇关于传主的研究性报告,可以是对其生活的研究,也可以是对其学术的研究,只要是关于传主的,一切就可以作为研究内容,并且在研究中要明确体现出自己对传主的看法。这样安排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和风格。

2.阅读文本,比较文本。

传记类文本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所以基本历史是不变的但会染上作者的色彩,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再阅读文本就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思考,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文本,不再人云亦云,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辩证地看待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辩论、质疑,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辩难,在一系列的思想碰撞中,对人物进行理性的理解和感悟。

3.总结感悟,借鉴提高。

学生在这一环节所要做的就是总结,总结文本的写作特色,总结对人物的客观评价,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传记作者的写作特色,对自己在记叙人物方面能有所借鉴。

4.实践写作,评价进步。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写作方法至少写一篇人物传记,这样活学活用才算是“理论运用于实践”。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互评,采用多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乐中学。

四、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分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

写作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的一门必修课,从理论上说学生对写作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对写作的怕多于爱,写出来的文章问题多多,这不能不让人对现今的高中写作教学进行反思:高中写作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你认为上了大学中文系就能当作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奇怪的是,没有人追问,也没有人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当一名作家?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写作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想法:分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它是让学生采用体验的方法,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获得所需的作文能力,达到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共分为三个阶段:说明性写作、创作性写作、高级创作性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协调互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1.说明性写作。

主要是锻炼学生在写作时的“组织结构”、“遣词造句”能力。它要求学生既学会表达“个人观点”,又注意“关注读者”,更不能忘了“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会布置大量的写作任务。希望学生在写作中能发现不同话题的新意,甚至于发现自我。特别注重锻炼学生在写作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要求他们树立既能给别人提出有益的修改意见又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意识,并熟练掌握表达技能。

2.创作性写作。

在这个阶段,学生组成一个写作小组,尝试写作各种不同的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乃至歌词。在小组中,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创作的愉悦和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学会怎样表述自己的作品,以及如何对别人的作品作出反馈。然后学生通过网络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将本组的优秀习作提交到校园网络上,让其他学生共同阅读,再以小组形式进行评价、批改,并形成文字说明,最后由教师针对修改后的学生习作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和总结。

3.高级创造性写作。

无论是“创作性写作”还是“高级创作性写作”,其实都是“文学创作”课。其主要教学方法与“创作性写作”相似,主要的不同在于会给学生创造一些发表或者展示个人原创作品的机会。

五、结语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和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课堂教学,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世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所有学习者。

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凸显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师生互动,发展学生智能。

参考文献:

[1]吴疆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方法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9).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摩罗.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7]钟启泉等编译.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9]张诗亚著.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0]章伟民.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的主要对象[J].中国电教化教育,1997(7).

[1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1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13]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3.

[1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1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16]王德华,刘卫平,洪礼彬主编.整合有道: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17]曹明海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

[18]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9]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20]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课程整合高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