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连
【摘 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行业的工作岗位,不管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都必须具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主要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优化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探讨
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和实践性也很强,而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对机械专业知识认知很少 。很多同学会感觉内容多,不会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本人结合实际教学体会,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见解。
一、树立本课程的重要
最大的障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秩序。因此,课程教学之前进行专业教育无疑是提高他们兴趣的最佳切入点。目的除了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本课程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外,还应该让他们对本课程在其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重要性有所了解,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动态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首先可结合当代机械产品——汽车,介绍汽车的零件加工到零件组装成一辆汽车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过本课程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再者,还应介绍本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二)融入情感教育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同其他课程一样,《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也不能用冰冷、生硬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创造一个和谐、互动的氛围。教师真诚的情感付出,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营造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情感上产生班集体的共振效应,自发做到以班级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班级的进步,这不仅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感的加强,对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逐步从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式教育,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解标准公差、极限偏差查表时,借助挂图,进行直观传统教学方法;对游标卡尺,千分尺等量具的讲解采用现场实践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我把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迅速感知、牢固记忆、丰富想象,为学生和老师教提供一个简捷、灵活多样的教学平台。另外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时,可以将教材中的重要难懂的知识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帮助学生由感性向理性认识转化;对知识不易讲清的,进行模拟仿真,降低知识难度。例如在配合的三种类型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制成课件将各种配合做成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间隙和过盈概念,从而清晰地理解三种配合类型。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理论课教学常常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学生使用教材
本课程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而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学科,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互换性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的轮胎的更换就是一种互换性现象。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利用现场参观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完技术测量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图纸及加工后测量,使学生发现测量的目的和测量后的合格尺寸,更进一步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理论知识。另外边参观边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是一举多得。
如今,机械专业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课程教育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须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使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