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信念的“师爱”对于学困生的特殊意义

2014-08-26 17:32刘俊其
中国德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师爱信念信任

摘要真正的师爱是教师基于理性尤其是职业信念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对学生“自觉的、纯真的、持久的、无私的、普遍的爱”。因教师职业信念具有坚定性、持久性和理智的情感性,本文特别强调给予“学困生”群体的这种基于职业信念的师爱,对其教育具有特殊魅力和价值。

关 键 词

师爱;职业信念;学困生

作者简介

刘俊其,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副教授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学生”[1],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真的、持久的、无私的、普遍的爱”“是教师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2]。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核心。学困生是教育的特殊对象,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艰辛和创造性劳动。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坚定而正确的职业信念,培养特殊师爱,发挥其特殊价值,真正热爱他们,才能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职业信念注重师爱超越精神,“等价交换”的师爱尤能培养学困生的上进心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3]教师身处社会,生活在复杂的系统中,工作上与学生互相依存、互相服务,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等价的交换关系,建立的是特有的信任和师爱关系。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大多是因为教师缺乏信任和关爱,致使其上进心弱,学习成绩差。因此,教师必须基于职业信念,建立一种全心全意为学困生服务的师爱超越精神,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为学困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体现与之“等价交换”的师爱关系,开展艰辛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培养、提升学困生上进心的重要因素。

【案例】

8岁的小骏,在幼儿园和一年级时学习及品德都很优秀,但到了二年级,由于父母的离异,他只得跟随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变得整天沉默不语,成绩一落千丈。由于生活拮据,他有时连作业本也买不起,成了一个可怜的学困生。

有一次课间休息,所有的学生都在操场上玩,他却怯怯地走到讲台旁,仰着小脸,伸出小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低声地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批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可以吗?”

看到孩子有这样节俭的意识,老师就想借此转化、教育学生,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懂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小骏开心极了,几乎是冲出教室,与自己的同伴快乐地玩起游戏……

此后,有好几个星期,老师真地用铅笔给他批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做对了,老师就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就这样,小骏的上进心大有长进,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分析与思考】

这则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能以平等的师爱与学困生一起遵守双方约定的“秘密”。老师同意用铅笔批改作业,这样,学生可以反复使用同一本练习本,满足了学生节约练习本的请求;同时,也巧妙地让学生在学会勤俭的时候不被同伴嘲笑,这是一种建立在职业信念基础上“等价交换”师爱的教育智慧行为。学困生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仍然有同伴意识,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群体中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应体察到他们的特殊情感,尊重其个性,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案例中,教师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小骏是在课间看到其他同学都到操场上玩时才大胆主动去找老师并提出要求的,而教师也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感受,乐于为之保守秘密,使学困生真切感受到了教师支持的力量,从而有力激发了其学习的上进心和动力,成为促使其逐渐成为优秀生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信念强调道德心理关系,真正

信任的师爱更能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心理关系,基于对学生真正信任的师爱可以促使学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困生,或调皮捣蛋,或性格怪异,常常成为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他们除了缺乏上进心,更重要的是缺乏持续奋进的内驱力。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是强加斥责,还是听之任之,恐怕都不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他们是“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十分亏缺信任的滋养。所以,教师应学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精神,要多花时间,多付爱心,以真正信任的师爱,去亲近他们,鼓励他们,关注和发挥他们的优点,放手大胆让他们去做,学会等待,相信其一定会成功,使之真正受益于饱含信任的师爱。因此,真正信任学困生的师爱应该是教师职业上的一种积极心态,从教育效果上看,它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是激发学困生赖以健康持续成长内驱力的关键。

【案例】

有一天,镇上公立学校校长请斯宾塞帮助对该校三个学困生进行教育。他们不仅成绩不好,还比较顽劣,很难教化。斯宾塞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他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天赋,并亲近他们,把他们带到家里,与之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就这样,三个学困生与斯宾塞建立了真挚的感情,敞开了心扉,向他倾诉厌倦学习的原因。譬如,三个孩子中有个10岁左右、叫劳伦斯的孩子是这样诉说的:“学校就像一个恐怖的城堡,老师总是用刻薄的话语讥刺我,‘你难道将来愿意像你的父母一样,每天在大街上扫地吗。壮实得像校工一样的农场主卡尔的儿子经常追着我打,而老师很少主持公道,反而说我破坏纪律。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学校就害怕,我又想去,又不愿去……”

劳伦斯生活在老师不公正对待的恐惧中,这种阴影使他的自信心和发展驱力大受挫伤,他怎么会喜欢学习和求知呢?他还没有学会像成人一样忍耐不公正的对待,也没有学会像成人一样用其他的方法来保护其自尊心。

针对三个孩子的诉说,与所有训斥和道德说教相反,斯宾塞充分肯定了他们每个人在愿望诉求上的合理性,然后设计出不同的训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围绕如何驱除他们心中不信任的阴影而设计的。

其中,斯宾塞给劳伦斯谈得最多的是弱小者应如何从特别的、别人没有的境遇中,发现真理,成就品德,成为强者。这个孩子的耻辱没有了,相反这激起了他的使命感。后来,劳伦斯成了英国著名的律师。其他两个孩子在接受斯宾塞适切的教育后,也分别成为了牧师和鸟类学家。

【分析与思考】

学困生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他们中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有的是缺少科学家教,有的是因为智育开发晚,有的是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在班级同伴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很难融到集体中去。对于这些特殊群体,他们最需要的是被教师信任、关爱以及帮他们树立持久的成长信心。从上述案例中可知,三个学困生成绩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得不到教师的信任。学校教师经常以恶毒、尖刻的言语责骂、挖苦他们,这无疑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之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他们心中,学校是恐怖的城堡、可怕的监狱,学习不是快乐的而是痛苦的。他们只想逃离学校,而不想走进学校。斯宾塞看到这些问题,相信他们,并与之平等交流与对话,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话语。譬如,学困生劳伦斯说:“壮实得像校工一样的农场主卡尔的儿子经常追着我打,而老师很少主持公道,反而说我破坏纪律。”相信学生是尊重学生的前提,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亲近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任教的学科。斯宾塞与他们共同生活和劳动就是信任他们、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基于职业信念的信任学生的师爱,才使三个学困生重新找回自信,发展内驱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教师的信赖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尝到了甜头,最终分别成为律师、牧师和鸟类学家。

三、职业信念要求克服学困生师爱的

“摇摆性”,提高“能教好”的自我效能感

职业信念,尤其是其中的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有显著影响。教师如果认为“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有好有差,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那么,他就会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而坚信“能教好学生”,那他们一定会奉献师爱,把教育工作做好。因此,林崇德教授认为,在教师的教育信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学效能感,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学效能感。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教师是根据学生的各种因素形成他们的期望,之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也反过来影响教师以后的期望。可见,教师的教育成效取决于教育信念,来自于教学效能感。谈到学困生,教师给予他们的师爱往往存在“摇摆性”特征,热爱他们、相信他们、教育他们的信念不坚定。但是,职业信念要求教师勇敢地去克服学困生师爱的“摇摆性”,不断提高“能教好”的自我效能感,这应该是保证学困生教育工作顺利、成功开展的主要因素。

【案例】

这是发生在上海的一个真实故事。初中升学考之前,某班的女同学W数学成绩一直不怎么样,是位学困生。在一次测试中她考得很差,五道题错了三道。“这种成绩,怎么参加中考,连毕业也危险……”面对老师的批评,W同学羞得不敢抬头。

回到办公室,老师还不解气,一直在唠叨。不过听者有心,第二节是历史课,老师叫那位满脸羞愧的W同学回答问题,W回答得正确全面。老师递给她一支粉笔,请她将刚才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看着这秀丽的字迹,同学们十分惊讶……

三年后,人们在《文汇报》上看到一篇短文,题目是:“我的第一支粉笔”,文章作者就是这位学生。她对那节历史课记忆犹新:“……我意识到历史老师是故意向我提问的。虽然我数学不行,但文科很好。历史老师更是故意让我在黑板上写字,因为他知道我‘软‘硬书法都很好……当时,我站在黑板旁一边在写,一边在流泪,我暗暗下定决心要更努力地学习,包括数学。但是,当时已经临近中考,时间晚了,自己未能考上重点高中,只进了中等师范学校。然而,我努力奋进的意志没有消退。今天,班上有部分学生能转入大专继续学习,我是其中的一个……”

【分析与思考】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天赋差异,又要相信后天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如果只相信学生的发展是由天赋决定的,那么就会易于放弃后天教育的努力。学生间有天赋差异,是承认其在智力、特长等方面有差异。有些学生各科成绩都比较优秀或一般,却在某些学科像美术、体育、音乐、语言等方面特别见长,有偏科现象。但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系统、全面的教育,而不是专业专科教育。这样,有些偏科的学生对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易于被某些教师忽略,只给予“摇摆性”师爱,帖上“学困生”标签。这些学困生并非自己不想学好,而是因为智力开发晚或对系统知识接受缓慢、不平衡造成成绩落后。对于他们,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师爱的“摇摆性”,基于职业信念坚定地去热爱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能教好”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学生是拥有内在生长规律的生命体,更是有着复杂心理的特殊社会成员。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所有学生,包括学困生在内,都有发展的可塑性,所以,教师要基于职业和教育信念,充满希望,确信他们都可以被教育、培养和塑造成为好人;要不断将这种信念转化为教育动力,激励自己克服困难,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去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对于学生的“聪明”和“愚笨”,教师应确立这样的信念:就所有发育健全的青少年来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愚笨。美国人类智慧学家史瑞宝曾将人的智能分为三大类:语言运用的智慧、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社会实践的智慧。我国专家也认为人的智慧有两大类:一是可以通过书面表达显示出来的,称为聪明“1”;二是不能以书面表达显现的,称作聪明“2”。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实际上学校里确有不少才能各异的学生,他们或擅管理交际,或擅文艺体育。这类学生的才能无法在现时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不可否认,有些校长、教师,对于学困生及其转化工作的认识还是十分理性和深刻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的转化工作却呈现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这与他们认识明确,但信念不坚定的“摇摆性”师爱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学困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群体,教育工作者仅仅具有对其正确认识是很不够的。因为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的认识,更要有创新教育实践的产品和手段,投入更多的师爱,付出更艰辛的劳动。遵循教育规律,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因材施教,强化个别辅导,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尽快掌握“双基”,并逐步使之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位所谓的学困生都能得到十足的发展。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夏峰说:“学生是金子,我们激发学生;学生是教科书,我们研究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尊重学生;学生是艺术品,我们欣赏学生;学生是美好生活,我们享受生活。”[4]夏校长和他的学校,面对智障儿童一直秉承不可动摇的职业信念: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教育。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作了最佳的师爱诠释,以博大的生命之爱去尊重、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为我们的学困生教育树立了榜样。

总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专家和一线教师们都有成功的学困生教育理念和对策。但是笔者坚持认为,基于职业信念的“师爱”对于转化、教育学困生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利用、发挥好它的教育效果,以深刻践行崇高无尽的师爱,为特殊教育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锐锋,李晓进.师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5-01-19(B2).

[2]张良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爱及其现代价值[J].教育研究,1999(9):72-7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2.

[4]芩国桢,吴声远.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培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225.

责任编辑/杨艳利

猜你喜欢
师爱信念信任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写给青年班主任:师爱,需要表达
师爱是一泓清泉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围墙的信念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信念而非执念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