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玲 陈哲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美利坚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精神。美国高校主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强化实践教育、营造教育环境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通识教育;美国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
黎俊玲,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陈哲,华中师范大学组织部,职员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汇聚而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高度的民族团结、包容的多元文化和巨大的社会活力,最终走上富强之路。研究美国高校在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经验、做法,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美国高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
培育
美国高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体现在教学、科研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通识教育是美国民族精神培育的最重要的载体。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能够服务社会发展、引领国家精神的人。通识教育内涵丰富、资源广泛、受众面广,通过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对文明传承、文化认同、人心凝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几乎所有大学都制订了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尽管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课程设置目的异曲同工。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继承遗产,开设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伟大思想和伟大著作的共同核心课程;参与社会,培养对民主社会有责任心的公民;权衡价值,传授民族国家的社会价值或人生。”[1]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十分注重民族性、导向性和原典性,重视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的教育。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享誉世界。2009年启动新的教育方案后,每个哈佛大学本科生必须修满涵盖8大学科领域的32门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数理伦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等。这些课程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科学教育,强调多元价值,培养全球意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要求学生在进校时选择3大模块的通识课程—艺术与人文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以及自然科学探究,并且在一、二年级完成以上各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必修学分,进入三年级才开始选择专业。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社会科学,人文、文明研究和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3个大类。社会科学类提供5门为期一年的系列课程—社会和政治思想经典,权力、认同和抵抗,自我、文化和社会,民主和社会科学,心灵,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发现理解和评判政治、社会及经济制度的标准。人文、文明研究和艺术类一共包括19门课程,其中与西方文明有关的有6门:有两门专题讨论西方文明中的科学和音乐,其余分别为欧洲文明史、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中的美国和古代地中海世界。学生还可以申请参加海外学习计划,实地进行学习和体验。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化对比课程,提升了美国大学生对美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使其更加热爱本民族文化。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既有目的的统一性,又有内容的连贯性,还有方法的多样性,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全方位树立美国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引导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走向,增强美国社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对美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二、美国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对我们的
启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早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2]当前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转变教育观念。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民族精神培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受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的一代,思维意识非常活跃,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再轻易接受理论说教和满堂灌输,更愿意自己主动感知和接纳。当今的民族精神教育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认同。要通过历史的多维透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奋斗历程,用时空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觉,使他们认识到民族精神是维系和推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引导他们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来实现人生价值和青春梦想,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新教育内容。一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高校要深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使其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重视道德修养培育。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提高人格素质,完善意志品质,努力使大学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三是要树立现代文明意识。高校要“培养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诚信意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公德意识、群体意识、奉献意识,与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等,使他们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3]。
—强化实践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必须经受实践检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也不例外。唯有走向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选择和认同,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坚持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始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高校也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和教学,但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践育人依然是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求教,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自觉接受教育。要以强化民族精神实践为重点,以创新民族精神实践育人方式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要以加强民族精神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各方面资源,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营造教育环境。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高校需要营造一定的文化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既要注重校园建筑、布局、设施等物质文化建设,又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还要注重传统、仪式、规章等制度文化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努力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郁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唤起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宋彩萍,王丽平,王静.美国高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29-134.
[2]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EB/ OL].[2013-03-20].http://news.xinhuanet.com/ 2013lh/2013-03/17/c_115052737.htm.
[3]张秉义.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求是,2005(2):57.
责任编辑/刘 烨
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继承遗产,开设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伟大思想和伟大著作的共同核心课程;参与社会,培养对民主社会有责任心的公民;权衡价值,传授民族国家的社会价值或人生。”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求教,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自觉接受教育。要以强化民族精神实践为重点,以创新民族精神实践育人方式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
我社继续实施“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丰富来稿机制,优化来稿渠道,推广典型经验,推出优秀人物,建立监测窗口,增强辐射能力,中国德育杂志社拟在全国遴选若干学校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
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是中国德育杂志社推动德育创新、促进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的公益性活动,不收取建设费用。
“校本德育创新基地”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我社的指导下,研究热难点问题,开发高水平案例,提炼原生态经验,打造有特色模式。
为此,我们拟订了《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和《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协议》。有意者可与我社联系,以进一步了解、商谈。
联系人:曾 夏 吴姗姗
邮 箱:xbdycxjd@163.com
电 话:010—56039243 6205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