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银
摘 要: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音乐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中去,结合新课标,使课堂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体验感受音乐,并且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实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及认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实现音乐与文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词、课文的理解。特别是在接触与生活经历相差较远的新知识时,教师必须通过对知识背景的补充,让学生从表面进入底蕴。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文学鉴赏;学科整合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在聆听、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音乐渗透到语文、美术、历史、政治、舞蹈等其他学科中去,结合新课标,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体验感受音乐。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为适应教学改革做出尝试与创新。
小学音乐虽与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但就小学生的知识面而言,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语文学科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语文学科整合起来,将大大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受。并且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实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及认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实现音乐与语文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词、课文的理解。特别是在接触与生活经历相差较远的新知识时,教师必须通过对知识背景的补充,让学生从表面进入
底蕴。
如,在五年级音乐课《音乐家莫扎特》教学中,教学要求提出:(1)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正在学习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我便以课文为导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音乐背景上自然地走近维也纳,走近莫扎特。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有關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课前创设适当的文学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接着教师出示一位音乐大师画像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关于他,同学们早就充满了好奇,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音乐家?”……
教师:“想知道更多的情况请翻阅音乐课本的介绍《从风雪中来,到风雪中去》。”由此让学生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在接下来聆听《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熟悉音乐,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学生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以音乐本身及文化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了学生学习演唱的热情。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更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很多歌曲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如,《虞美人》《扬州慢》《静夜思》等一些古代歌曲。还有很多通俗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古代的诗词创作而成,如,《水调歌头》《别亦难》等。
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课前我搜集了一些与乐曲描写的意境相符的图片,并在意境优美的幻灯片上配上唐朝诗人张若虚写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四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勾画出意象,指导学生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诗人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花月夜风景图。
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典雅、优美的曲调的呈现,又逐一出现配有诗句的优美图片,学生做到了眼、耳并用。无疑,学生已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一次公开课上,我在教唱《静夜思》时,考虑到学生是在读二年级时学过这首五言绝句,这首脍炙人口的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它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从字面上容易理解诗意,但由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自身经历与作者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借诗所表达的至深至纯、浓厚深邃的情意,学生是很难体验的。基于此,我便在新课导入时,引导学生回忆、朗诵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诵,比比看谁的朗诵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很快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用电子琴边奏边唱,让学生品味配乐古诗清雅古朴的风韵、宁静致远的意境。让学生体会歌中五字2+3的结构常以2+2+1节奏的形式出现,并强调了句首句末的字韵,其旋律线的起伏也与诗歌吟诵的音韵及情绪的发展保持了一致,表达了深沉细腻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但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而且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当然,在注重音乐和语文的整合时,也要注意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凸显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所以,不论是教材处理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紧紧围绕音乐教学和学习,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混淆。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可见,教学方法、教师才能与教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教师的才智不是体现在他会运用几种教学方法,而是体现在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
透、触类旁通,一个问题能用多个角度、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去解决,运用各种不同方法的综合去揭示音乐的内涵。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