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4-08-18 11:33高景松
考试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

高景松

摘 要: 在高中教学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今却处于尴尬地位。部分学校认为生物是“副科”,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如何使高中生物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作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在对新课程理念学习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克服课改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重点,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改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落实,是广大课改教师的职责。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开放“要适度”

如一位教师在讲DNA分子的结构时,一上课就提出“DNA是怎样发现的?DNA有什么样的结构?DNA有什么特点?”等一大堆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看起来该节课好像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上的,课上有学生小组合作,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生互动有眼有板。但教学效果怎样,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明白。课后问几个学生,这课听懂了没有,对DNA分子有什么认识,学生说不知到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东西,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

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认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时还需要讲授。这样就不会使课堂教学的开放显得匆忙、零乱,更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只有使整节开放课有条有理,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所说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面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新课改在生物教学中得到真正落实。

二、基础知识铺垫要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高中《生物》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了解,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三、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欲,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氛围。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下)中的“观察蚯蚓”实验,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短短几句话可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四、构建知识“联系度”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做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五、教学方法具有“反思度”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要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曾说“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是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让学生提问、分组讨论、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优化生物教学,将传统课堂转变为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既习得知识又发展个性。只有坚持不断调整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在教育革新这条路上走下去,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在市、县组织的各项抽考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心血和劳动,生物教学改革就一定会顺利进行,蓬勃发展。生物教学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性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