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鑫 张勇
摘 要: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农村基础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告,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32%,农村适龄儿童1.6亿,占全国适龄儿童的80%”。①农村发展的关键在教育,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1]。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已有成就不能掩盖其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观念陈旧。
1.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认识不够或者功利思想重。
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没用,即使能上大学,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最后还得外出打工。或者上那么多年学,若考不上大学还耽误了挣钱,还不如直接去打工。部分家长“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随意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2]。另有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使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或由于经济条件差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教育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农村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理念滞后。
尽管教育部门提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目前依然以应试升学为主[3]。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农村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智慧的引领,缺乏对情感的关注和心灵的呵护,忽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科学评价,集中关注优等生,忽略部分要回家务农的学生。因此,在农村,很多家长和学生感慨“学过的没有用,要用的又没学”,处于“种田不如老子,理家不如嫂子,挣钱没有路子,致富没有点子”[1]的境地。这种情形加深了农村“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负面影响。
(二)物质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1.学校基础设施简陋陈旧。
目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对中小学教材及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辅助的教学用具、实验设备器材、语音教学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有些学校甚至连标准化的桌椅都没有。
2.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经济学家张曙光将中国的基础教育评价为“叫花子教育”,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缺位。国家借助制订课程计划、确定师资标准、实施教育评价、财政转移支付等路径,掌握了控制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绝对权力。但按照张曙光的测算,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只占教育总投入的2%[3]。由于教育经费的划拨是从国家到省市县逐级进行的,因此,一旦地方行政单位和政府机关对教育发展认识不足,就容易发生克扣、挪用教育经费搞经济建设等现象。这样,使得原本就不“富足”的农村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都存在重高等轻基础、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普通、重发达地区轻贫困山区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象司空见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也有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优质学校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要优于普通学校。那么,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生源必然流向这部分学校,给那些教学条件一般学校的师生心理造成一定的落差,对其教育教学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加快其灭亡或被兼并的速度。
(三)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1.农村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由此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使得农村教师往往因为农村学校工资待遇上不去、教学任务繁重、生活条件艰苦、缺乏保障等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纷纷流失到学校条件好、社会环境优越、收入稳定和个人发展有前景的城市[3]。此外,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财政困难的农村地区更多地基于减少财政负担的立场严格控制教师编制,这大大降低了教师服务农村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占有、挪用教师编制的问题突出,出现了“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再加上退休等因素,使得许多农村学校都存在师资紧张的问题。
2.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整体上呈现学历偏低、专业学科知识基础薄弱、知识与年龄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师德匮乏等特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严格的准入机制,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公办教师,又有民办代课教师,还有少部分高学历的支教教师;其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生活条件艰苦,使得部分教师师德沦丧,功利心强;最后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偏少,容易“坐井观天”。
(四)生源流失严重。
1.农村学校辍学率居高不下。
造成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厌学,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第二,受家庭变故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离世等,没有条件继续学业;第三,受“打工潮”的影响;第四,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加之,有些农村的家长和学校的教师对儿童辍学现象表现得麻木不仁、司空见惯。种种因素都使得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
2.农村学校的学生转学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两者之间教育条件的差距逐步加大。加之农村学校撤并给孩子上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因此,为了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有条件的家长都纷纷将孩子转往县郊和城市的一些教学条件与基础设施较好的寄宿制学校。部分农村学校的课堂还存在“放羊”现象,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境况“雪上加霜”。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办学目标。
1.家长要转变观念,积极敦促孩子较好地完成学业。
学生辍学与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素质与观念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4]。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受家长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更新观念为农村基础教育量身订制课程体系。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培养农村有用人才的原则,不能变成高考制度下只会学不会做的牺牲品。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为本地的建设发展服务,成长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者。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应占课程的主要部分,基础文化课的比重不应超过两者之和。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1.改善投入体制。
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规范行为,同时在法规中规定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另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评估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体现差异。针对不同省份﹑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拨款制度——对于贫困地区,应多投入教育经费;对于发达地区,应相对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缩小贫富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差异,保障全国范围内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平衡[5]。
2.拓宽融资渠道。
在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现地域差异性的同时,还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6]。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力度,严格准入制度。同时,要尽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每位教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此外,还应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凡到农村从教的教师都可以在原有国家工资的基础上享受到额度相对较大的额外特殊津贴。通过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5]。
2.加强农村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要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即由国家出资,让农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定期到师范院校培训、到城镇学校观摩,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手段学回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不断对农村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教育,使教师自觉地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引导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许多农村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尤其是打工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激励和帮助。教师要多和他们交流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鼓励和督促他们完成学业。
(四)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资源要彰显人性化。
1.合理撤并农村学校。
有关学者对农村学校撤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并学校与未合并学校学生成绩的差异并不显著。如果成绩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这说明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农村学校合并政策一定能够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7]。农村学校在撤并时,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学校在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切忌完全不顾农村学生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与地位。因此,为了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学校的撤并不能被人为地简单化处理,而要合理地制订规划,尽可能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因地制宜,在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有所为、有所不为[4]。
2.人性化安置农民工子弟。
对于广大的农民工子弟而言,教育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一方面,家长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的,要合理安排孩子入学。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均设置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切实解决了部分农村孩子的入学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让农民工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部门可以按村有针对性地集中安排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因无人监管而荒废学业。
总之,当前占有我国基础教育半壁江山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制约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深化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只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转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观念,加大投资,加强师资建设,合理优化农村教学资源,才能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于永.浅谈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农业与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2,(11).
参考文献:
[1]储金坡,冯海英.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现象的成因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20.
[2]袁敬.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126-127.
[3]杜志强,董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瓶颈探析[J].教育与管理,2011,(9):3-5.
[4]臧利娟.从学生辍学透视农村中小学教育[J].西安社会科学,2010,(8):71-72.
[5]金晶.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6):201.
[6]孟颖杰,蒋丽君.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2):10.
[7]邬志辉.农村学校撤并决策的程序公正问题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