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喜彦
摘 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除传授知识外,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本文拟就创设情境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国家新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尤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入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先导。那么语文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设愉悦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中学生需要的是温馨、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除传授知识外,更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轻松氛围。
例如,在教学《旅鼠之谜》这篇科学小品文时,我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身上,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你们想帮他们解开这个谜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愉悦轻松积极的心境中翻开课本,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情感转变。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既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时,我首先利用大屏幕展示罗布泊在遥远的过去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后展示今日的罗布泊已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有关文章主题的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兴趣,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绪,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例如,教学牛汉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时,教师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你读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课文牛汉先生的第一本书指什么?”“他的第一本书有怎样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本书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感?”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在快速默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充分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四、创设竞争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心理需要——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胜利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在关于“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设置“看谁搜集的关于‘月的诗句最多”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将其设计成一个关于“月”的诗词展览,并在班级展览。又如在“古诗苑漫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古诗中的”为题,把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专题诗集,并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编好后,在学校展览,选出优胜者,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快乐。
五、创设表演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升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在教完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之后,将其编成课本剧或小品,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课外拓展的兴趣。
如教学萧乾的《吆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编写剧本,把各种“吆喝”融入剧情中,进行课堂表演;还可以让学生仿写相声,直接模仿各种“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又如在《俗世奇人》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读后自编课本剧,表现“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再现人物现象,从而让学生在表演中学课文、析人物、品主题。
六、创设“图画”情境
所谓创设图画情境,就是利用美术与语文之间的可联系之处,通过画面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讲授《卖炭翁》一课时,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创造性地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使的掠夺行径,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特别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如图画、雕塑、模型等均有利于创设情境,能够更好地把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等,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大胆实践,积极创设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