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芸 王蓉 顾志敏 付笑影 罗汀 蔡青
摘 要: 为了促进非医专业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本研究对实验班进行了形成性评价尝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期末总平均分高于实行传统评价的对照班;客观题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班,而优秀率高于对照班。
关键词: 基础医学概论 形成性评价 应用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1]。而传统高校教学评价常常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主要依赖期末一次性考试成绩评定学生,不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改进;而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及时反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态度与方法,激励其通过努力增强学习效果[2]。
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院校非医专业的综合性必修课程,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涉及门类多,学时少;而学生基础薄弱,对此门课程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3-4]。为了提高非医专业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学校在2013学年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对2012级的学生进行了形成性评价的尝试。
1.实施对象
2012级营销班与国际营销班共计92人组成一个教学实验班,2012级公共事业班与心理班共计94人组成一个教学对照班。
2.实施方案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入学成绩相当,教材、教学计划与进度一致,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统一由考试中心教师从卷库抽取,百分制,评分标准统一,流水阅卷。实验班采取的是形成性评价,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第一次上课向实验班学生说明成绩考核方式和具体要求。实验班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如下:
2.1成绩评定
课程结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阶段测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平时的考核与阶段测试之中。
2.1.1平时考核方法
考勤占5%,因为大班上课,所以进行课堂抽查,5分制,无故缺勤一次减2分;课堂表现5%,包括纪律遵守、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5分制,取平均值。提问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
2.1.2阶段测试方法
分别在第5周、9周和15周课上时间进行3次30分钟闭卷考试,百分制,取3次成绩平均分的30%计入结业成绩。
2.2矫正补救措施
阶段测试后不足80分的学生必须在一周内通过自己努力、同学互助、老师指导将测试内容学会,进行总结并重新提交测试中错误试题及答案(测试后试卷会在学校教务BB平台展示,答案一周后公布);鼓励超过80分的学生继续努力,涉猎更广博的知识,布置新的学习任务。教师对阶段测试情况及时总结,对试卷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解答分析,改进、调整后期的教学方案、方法、进度等;对个别很差的学生进行个别问题的辅导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比较。
3.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出勤率比往届及对照班都高,与此同时,课堂气氛活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并且课下与教师交流、讨论增多。任课教师在形成性体系构建和实践过程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有效调整。而且在师生关系互动过程中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实验班与对照班期末成绩及分布情况见表1及表2。由表1可见,实验班学生期末总分、客观题、主观题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学生,经t检验,客观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2可见,实验班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班,并且优秀率高于对照班,但经X2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
4.讨论与建议
已有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培養其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5]。许多医学院校教师在不同课程上进行了形成性评价尝试,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改革,以及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班学生期末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学生,客观题平均分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实验班不及格率降低,优秀率增高。由于班容量大,课时有限,评价内容繁杂,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不尽如人意,成绩提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特别提出的是,形成性评价要更多考虑利用学校网络BB平台,构建更合理的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师生在BB平台中互动,这样能够使形成性评价更客观、更个性化,反馈指导更及时,效果也更显著。
参考文献:
[1]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8.
[2]朴杰,杨琳丽,曹德品.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4-5.
[3]时彦,杨东霞,王东,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1):17-19.
[4]赵婷秀,万文成,沈耿等.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吉林教育,2012,33(35):7839-7840.
[5]杜月光.形成性评价在七年制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30(6):39-41.
[6]陈咸川,石冬梅,赵琛,等.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69-1371.
[7]修彦凤,张永太,冯年平.中药炮制学课程形成性成绩的评价方式初探[J].中医教育,2013,32(2):46-47.
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JYL002和2013JYB020)和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课题(C04-1001)。
通讯作者: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