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耿堂
摘 要: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基于社会生活实际,融合学生切身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使预设与生成统一,从而推动知识内化。
关键词: 创设情境 知识内化 生活实际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立意。能力立意架构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是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对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理解、分析、运用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推动知识内化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有效的情境应融合社会生活实际
要对知识进行内化,就要对知识有所感。要感知知识,就要缩短与知识的距离。新课程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当代社会生活实际融于教学情境中是学科教学使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学生感知知识的魅力,进一步主动探索知识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经济生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虽然其只以“专家点评”的形式呈现,却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经济现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因此,笔者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创设问题情境:①国家每季度都要发布CPI,CPI表明什么?②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对CPI有什么影响?③如果CPI持续上涨或下跌实质上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④如果CPI持续上涨或下跌,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会作何调整?
通过把时政信息引入问题情境,不断地启发、思考和阐释情境问题,使学生既了解社会热点的本质,又明确教材知识并非空洞乏味的理论,从而将社会热点与教材理论相统一。
二、有效的情境应使学生融“身”其中
要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就要对知识有所悟。感知知识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但这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于表层,不能达到理解的要求。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悟懂知识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表层深入内在本质,到达理解、运用的层面。因此,教学情境在设计时应充分把学生对知识的切身体验引入其中,让学生与知识有“零距离”亲密接触,在切身体验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体验知识,是催发学生由表及里内化知识,领悟知识真谛的有效途径,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形成、发展特点的表现。
以《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的同一性表现在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难点的突破为例。笔者引用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创设如下体验情境。
师:“蝉噪”为何“林俞静”?“鸟鸣”为何“山更幽”?
生:思考,困惑,讨论……
师:请大家注意聆听教室外的鸟叫声(或其他声响)。
生:学生聆听教室外的鸟叫声……
师:当大家只听到教室外的鸟叫声时,是否烘托出教室内的宁静?
生:顿有所悟……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创设让学生融身其中、亲身体验知识的情境,不仅使学生深刻领悟内化“矛盾同一性”这一理论性强又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演绎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处处蕴含知识,调动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性,并更高水平地运用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对知识“更上一层楼”。
三、有效的情境应能使学生融“情”其中
要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就要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精神需求。触及并激发学生的“情”,课堂氛围才有生趣,课堂教学才有灵魂,知识生成才有不竭的源泉,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才有价值。为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就要让学生充分融情于其中,在情操的陶冶中实现对知识追求的情感升华。这种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善用典型事例渲染课堂氛围,解读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最终引领学生的情感价值追求,实现知识内化的价值目标。
以《生活与哲学》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呈现“小悦悦事件”(略)。
师问: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在18个路人的漠视中消逝,有何感想?
生:陷入沉思,而后热议,并在讨论中形成对此事件的扼腕叹息、道德责问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共鸣。
师:播放“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剪辑视频。
生:为十大人物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感动。
这一课例通过引入典型事例的鲜明对比,在引导学生感受案例、悟化知识的同时,更在情感上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四、有效的情境应充分预留生成的空间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知识内化既是教师向学生传导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自主获取、反思、质疑、释疑的过程,既是教师精心预设的过程,又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生成是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意外,但恰是学生内化知识的动态体现,是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之处,是学生运用所学反哺教师预设在广度与深度方面的深刻演绎。因此,在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时,应富有弹性,充分预留生成的空间,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并善用学生的生成,或巧妙点化生成,答疑解惑,或转化生成,扭转学生的错误思维,或深化生成,拓展学生的认知。
如教学《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一原则?”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各抒己见。但一学生突然提出:“一方面我们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另一方面国家又提倡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二者不是相矛盾吗?”笔者抓住这个有深度的生成性问题,向学生解释:节约本质上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反对铺张浪费,而国家鼓励消费,不是鼓励浪费,而是倡导居民进行合理消费,本质上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者不矛盾。通过这一解释,学生消除了疑惑,进一步深化认知。
这一教学环节在情境的预设中充分预留了生成的空间,使原本看似通俗易懂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生成演绎变得易行。所以有效的情境创设应是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是二者的和谐共舞。
上述关于情境创设的几个方面的有效性在于从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养成、情感升华、主体意识等方面协力推进知识的内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淳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杨莲菁,王纲.情景创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