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霞
(广东省惠州市特殊学校,广东惠州 516008)
《语言训练》是聋校一至三年级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针对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导致语言交往障碍而开设的康复性课程。课程设置目标在于通过课程的开展,使聋生掌握言语的发音技巧,提高说话能力,培养聋生运用日常生活口语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为聋生融入社会搭建桥梁。
1.机械重复性的发音训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聋生因为失去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听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型、触摸发音器官的变化来揣摩字、词、句的发音,因此,一个字音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反复训练、纠正。从而,许多学生出现厌烦的情绪。
2.封闭式的语言训练,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差。培养聋生运用日常生活语言与人交往的能力是聋校《语言训练》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实际中,许多聋生因为住宿在校,交往人员单一,多数时间只能和老师、同是聋人的同学交往,且语言缺乏在各类生活情景实践运用,因此,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非常差。聋生往往掌握了一些词、句的发音,却完全不会在生活中运用;或同一问话中,换一个不同的问法,就完全无法理解。如一学生会回答“你在哪里读书?”,却对别人问“你的学校叫什么名字?”愕然无语。
3.缺乏有效的学习效果反馈途径,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于持续。聋生由于听力的损失,无法通过“听辨”这一主要途径来了解自己语言学习、训练的效果。传统教学中,他们是通过揣摩教师的态度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这种缺乏成果激励的学习,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丧失殆尽。
1.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聋生正确发音
(1)运用信息技术,对聋生进行发音器官的有效训练。掌握发音器官的运用技能,是聋生学好有声语言的前提。但大多数聋生的发音器官由于长期得不到运用,已经不能很好的控制,从而影响语言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经常训练,如呼吸训练、口舌训练、唱音练习和拟声练习等。通过利用启音博士对聋生进行发音器官的训练,能收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启音博士在聋生发音的训练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丰富的播放功能[1]。如在长、短、缓、急音的练习中,启音博士开发了相应的声控训练游戏,使学生在乐中练的同时,正确掌握了发音技巧。
(2)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聋生掌握声韵母的发音。在传统的声韵母教学中,教师不断的重复示范朗读,聋生反复的机械模仿练习,这种局限于“看、摸、猜、练”的学习方式,使聋生疲乏而又效果甚微[2]。而借助信息技术,直观、清晰的展现每一个声韵母正确发音时的舌位、气流动态,帮助聋生准确把握声韵母发音时的舌位、气流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聋生学习声韵母发音时,可利用赢科信息科技公司开发的“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口型舌位图例演示软件——口舌汉语拼音学习版”将声母、韵母发音时的口型、舌位和气流的变化直观展示,让聋生清晰地理解声、韵母发音过程中正确的口型和舌位,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在学习“ɡ”跟“h”时,通过软件的直观展示,聋生形象地了解到“ɡ”跟“h”发音时的舌位、口型基本一致,但在气流的强、弱度上有所不同。
2.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聋生有效地学习语言
(1)多媒体鲜活、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聋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能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聋生各种感官,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牢固掌握语言创造有利条件。如在第一册第六课的《课间活动》学习中,教师可通过摄影技术,将同学课间活动情景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学习“跳绳、踢毽子……”、“谁在做什么?”等词句。
(2)信息技术的丰富性、直观性特点,有利于帮助聋生理解语言内涵[3]。聋生以直观思维为主,需要直观的图片、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等帮助理解语言内涵。而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摄影技术随意选取、真实展现,使教师便利的展示与学习语言相关的事物、情景以帮助聋生理解语言内涵。如在第一册《马路上》,第二册的《春天真美丽》、《动物园》、《食品店》,第三册的《文具店》,第五册的《暑假活动》等学习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景建立联系,帮助聋生理解语言内涵。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聋生语言运用能力
聋生由于大部分住宿在校,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言语实践运用的机会,致使聋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让教师为聋生创建仿真的生活情景提供了支持,从而使聋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1)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练。儿童天性好玩,而信息技术中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能制作出许多生动逼真而又富有学习意义的游戏来。如在学习《水果》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制作“小猴游果园”的动画游戏,要求学生帮助猴子说出果园里见到的水果名称,这样猴子才能摘到水果和继续逛果园,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
(2)巧用摄影等技术,创设语言学习运用情景。如在《我的家人》学习中,让学生带来家人的相片,一一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同学面前,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从而巩固运用本课知识“爸爸、妈妈、爷爷……”、“这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妈妈是医生”;在《快乐的六一节》、《菜园里》、《厨房》等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真实而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让学生在情景环境中练习运用知识,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聋生的交往平台。培养聋生运用日常生活口语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实际的交往中锻炼,而聋生在校住宿,与亲朋好友交往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打破这种局限,创设交往平台。如微信、QQ 视频聊天的运用,为聋生跨空间的与亲友口语交流搭建了平台。
4.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言语发音评估和训练系统
传统教学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效果反馈方式,打击了聋生的学习热情。而现今,运用信息技术,能科学的对聋生言语发音进行评估反馈,从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启音博士软件,采用基于语音识别的自动发音评估方法对聋生的发音进行评估,再结合基于视觉反馈的语音训练方法对聋生进行训练[4]。如学习“苹果”一词,启音博士通过波形、频谱图等语音识别技术对输入的聋生语音和教师标准语音进行对比评价,辅助教师对聋生进行语音训练。
在聋生的《语言训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帮助教师轻松的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完全取替其他教学活动,需要与其他教学手段科学、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1]王宗艳.如何使用启音博士发展听障学生的语言.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2]马爱华.谈信息技术在聋儿语训中的运用策略.南京特教学院学报.(N).2008(1).
[3]严舒,赵航,刘巧云.多媒体技术在听觉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现代特殊教育.2011(3) .
[4]陈汝琛,姚佳,高忠华.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聋哑人视觉辅助语音训练系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