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以说明文《鲸》为例

2014-11-18 12:51:06李卓华
教育信息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说明文可视化

李 诤 李卓华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广东广州 510080)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是人类为了组织思维而创造的一种最关键的工具。”[1]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文既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又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工具,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如果把语言比作思维的外壳,那么纯语言教学的语文课堂只是建造思维的外壳,是无灵魂的教学,单一进行思维发展的语文课堂就是思维涣散混沌的教学。笔者认为语言与思维并行的教学,才能让语言有灵魂,让思维有外衣,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2.比较阅读是实现语文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手段,语言的累积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为了让文字这一语言符号的中介有效地发挥作用,笔者提出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这是借用文学探究上的“比较”概念。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利用不同文本、不同文体,在比较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它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表达方法、事物的演变和趋势。这样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既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又可在比较中把握文本特点,提高鉴赏力。这与新课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的总目标十分吻合。

认知发展理论家让·皮亚杰在《智力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的两种作用机制之间不断从某一水平的平衡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转变。”[3]我们认为同化是思维延展的过程,个体纳入新认知前,先对新旧认知进行对照、比较,筛选出新的认知随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达到“同化于己。”这是认知量的积累。顺应则是思维的创新过程,个体通过不断纳入新的认知结构后,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甚至迫使创立新的认知结构链来适应新的情况,产生“外化于物”。这种思维发展是认知的改变,是思维的创新。引入比较阅读就是要学生对相同题材的作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不同观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个体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和改变,产生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所读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和思考,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阅读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阅读过程完成认知量的积累,在认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质变,引起思维认知改变,产生创新思维。所以,“比较阅读”就是实现学生同化思维与顺应思维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实现语文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3.深度开发教学网络环境架设思维发展的桥梁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功能也随之强大和完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可以是面对面(互联网),点点(QQ)、点面(平板一体机),课堂教学是立体式互动式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环境决定了阅读的内容和方式,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影响语言的积累,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引入比较阅读,课堂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阅读素材,可为学生存储、展示、合并、比较信息,还可以改善当今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语料储备未丰带来的语言输出(即手写障碍)的现状。学生在阅读过程完成了认知量的积累,为思维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网络环境架设了比较阅读的平台,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桥梁。

二、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的策略

1.可视化阅读

在语文学习时,学生读懂文本是大前提。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认知和把握首先是对整体结构的建构,然后思维系统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将文章中逐字、逐句、逐段重新整合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思维点。“所谓信息视觉化,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形象化、可视化加工的一种方式”[4],这是将信息可视化,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把平面信息立体化。学生阅读时,尤其是快速阅读时,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把握、提取和分析处理上,都有一定能力要求,可视化阅读就是提高学生这些能力的阅读。

可视化阅读也是一种分析式阅读。它可用在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分析重点段落,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事物特点,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技术进行画图形,绘表格,生成思维导图(如图1),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能更准确地个性化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再通过网络进行小组分享或讨论,互动学习,取他人之长,学生便可以打开思路,在中央图像和分支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图1 中的“内容”)。可视化阅读让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梳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2.延展性阅读

6-12 岁的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延展性对比阅读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意义重大。所谓延展性阅读即以课文范本为依据,从横向作更广泛的细致的扩充研读。学生通过质疑——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享资料的学习过程,对新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筛选出新的知识,并吸纳新知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在对比中同时提高对作品欣赏与批判的能力,形成独特的见解。

表1 网络教学环境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图

图1 网络环境下的延展性比较阅读的《鲸》教学思维导图

延展性阅读是一种解惑式阅读,阅读的材料由教师提供和学生收集组成,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重难点的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材料。学生可阅读老师提供知识迁移的材料,也可阅读师生共同整理收集的资料,来帮助自己解疑(如图1 利用“内容”和“材料”)。阅读中,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选读各自的对比阅读材料,弥补认知的不足,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延展性阅读,学生对关键信息把握更准确,对作品欣赏能力更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加强、思维的批判性提高。语言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正是抽象逻辑思维的集体表现,因此,解惑式阅读延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3.拓展性阅读

“思维能力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思维加工能力,二是思维加工材料。”[6]拓展性阅读对学生在可视阅读和延展性阅读后的思维进行加工,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创新应先破后立。学生在任务引导下进行阅读,其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链,引起学生思维发生冲突,这是破;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新的认知方式,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一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立。

拓展性阅读也是一种任务式阅读,它以可视阅读语言积累为基础,以延展性阅读的思维发展为积淀。与前两种不一样,拓展性阅读重在“拓”字,拓展的内容是根据单元主题,依照单元学习目标,从纵向作更深入的探究式研读。阅读任务和材料需要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我们就要制定不同专题的探究性阅读,包括阅读经典作品,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事物不同体裁的文章,同一题材不同观点的作品,对读写方法迁移运用的阅读。拓展阅读就是提供任务的阅读,选取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学生思维产生歧义,再阅读后,寻求新的认知方式,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上升,文学素养提高,都是创新思维发展的结果。拓展性任务式阅读是建构探究性阅读,它不仅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动性,还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皮亚杰理论中的认知发展机制指出:6-12 的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思维。学生对说明文阅读学习,只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针对五年级的儿童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局限思维(如表2),我们利用比较阅读制定相应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任务,促进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 课《鲸》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表2 说明性文章与儿童思维局限性对比

1.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比较阅读,梳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表3 可视化比较阅读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图

语言是思维对外部客观事物认知的表象。学生没有见过鲸,更没接触过鲸。学生缺乏对鲸的感观认识,更谈不上描述鲸了。为了提高学生对鲸的认知,教学时,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视阅读活动(如表3)。可视化比较阅读以图文并茂阅读形式,补充鲸的种类,加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可视化文本比较阅读,还可替代方法单一的集中讲解知识点和串讲段意。例如,在梳理《鲸》的结构特点时,以段落比较的形式呈现,进行浏览时阅读,学生在并列式的段落中找到各自的中心句,很快列出《鲸的特点》的表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字及提取并重整信息的过程中梳理思维空间,腾出可用空间,思路更清晰,认知更丰富,形象思维不断提高,抽象思维逐渐形成,思维向丰富性发展。所以,可视化分析阅读无形中梳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向严谨、缜密、系统的定向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自然也丰富清晰。

2.网络环境下的延展性比较阅读,延展思维发展的空间

语言严谨与思维严谨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鲸》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鲸主要吃小鱼和小虾”与“鲸吃小鱼和小虾”的可视化对比阅读,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再利用网络对《松鼠》的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拓展性对比阅读。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筛选出新的知识,从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领悟到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以及其说明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信、科学,客观。

此外,学生通过延展阅读,对鲸认识更全面。这种横向的延展比较阅读方法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延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发展思维空间越大,思维活跃的程度就会越高,求知欲也会越强。课堂中,学生相继提出“鲸还有哪些生活习性”“鲸是怎么生小鲸宝宝的”“鲸怎样听得见船发动机的声音的”等等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次对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对比阅读,这种阅读丰富了学生认知空间,延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属于同化思维发展形式的阅读。此种比较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完整性、科学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趋于严谨有逻辑。

3.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创新思维发展的动能

写作是语言运用与严谨思维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严谨说明方法的同时,感悟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好处在于真实可信,体会平实性说明文科学严谨的文体价值,在好奇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尝试运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某一种类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个说话练习,将鲸的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展现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接着,教师提供纵向式材料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完成阶梯式小组学习任务(如图2)。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思维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如此,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思维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可谓一举多得。

图2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中阶梯式迁移的小组学习任务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下的任务和材料需要是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学生在阅读体验性活动中,不断纳入新的阅读方法后,改变原有的阅读方法或创立新的阅读视角来适应新的纵向型的阅读文本,从而改变原阅读思维方法的认知结构,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属于顺应思维发展形式的阅读。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表达方式,或方法上有关联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阅读。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开展专题探究性交流的平台,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得到彰显。

综上所述,既然小学生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转化为语言与思维并行的教学。只要我们发挥网络环境优势,找准大量积累语言的切入点,利用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转化,就能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效语文学习课堂。

[1]维果茨基.心理研究选集.前苏联,1956 .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

[3]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4]陈海妮.信息可视化:改变传统纸媒阅读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3,(10):61-65.

[5]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21-32.

[6]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J/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7/ertong.htm.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说明文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说明文阅读专练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教育(2017年41期)2017-11-19 15:59:52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教育(2017年30期)2017-08-31 06:19:33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