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2014-08-15 00:45周鹏王烁任岩朱月刘楠楠蔡宇刘言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苍白球豆状中脑

周鹏,王烁,任岩,朱月,刘楠楠,蔡宇,刘言

(1.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CTMR 科;2.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Acquired Hepatio Cerebral Degeneration,AHCD)是一类少见的由肝功能异常和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3],以锥体外系受累为主,较多见于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移植术后的病人,其主要临床表现有精神异常、震颤、共济失调、异常运动、构音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本文通过对8 例AHCD 患者的头部MRI 改变的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发病机制,深化对AHCD 的认识和理解。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 年10 月至2012 年11月在我院经临床确诊并治疗的获得性肝脑变性患者8 例,其中男性5 例,女性3 例,年龄41~68 岁,平均57 岁。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 例、酒精性肝硬化1 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 例。CT 扫描均为阴性表现。

1.2 检查方法 应用西门子Symphony 1.5T 磁共振扫描仪,全部病例均经MRI 扫描,采用SET1WI水平位、冠状位、TSET2WI 水平位及FLAIR 水平位四个头部扫描序列,层厚3 mm,间隔3 mm。

2 结 果

8 例患者MRI 扫描均可见阳性表现:T1WI 呈对称性高信号,双侧苍白球8 例(8/8)、豆状核4例(4/8)、中脑红核周围5 例(5/8)、垂体前叶1例(1/8);T2WI 及FLAIR 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3 讨 论

3.1 发病机制 目前AHCD 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锰的神经毒性作用是近年来最具有说服力的学说。正常情况下,锰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胆汁,肝脏出现病变导致其解毒功能减弱或由于门静脉高压、门-腔静脉分流,使锰在体循环中聚集,通过血液循环,在大脑沉积,并对神经递质摄取产生干扰,引起细胞膜受体表达及多巴胺受体功能改变[4]。Krieger等[5]的研究表明,肝硬化病人血液中锰的平均浓度(6 261.6 nmol/L)是对照组(1 874.8 nmol/L)的3 倍以上,而且双侧苍白球T1WI 的高信号强度与血锰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锰对AHCD 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正是因为血锰浓度的升高,导致锰在苍白球等部位的沉积。锰是顺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的沉积改变了脑组织代谢、神经膜的功能或神经介质的浓度,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AHCD主要以累及锥体外系为主,故而会产生精神异常、震颤、共济失调、异常运动、构音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表现。

3.2 影像学改变 AHCD 的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中脑红核周围、垂体前叶等部位T1WI 对称性高信号,T2WI 及FLAIR 无明显异常信号。本组8 例的MRI 表现与上述基本一致。除了上述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外,AHCD 的MRI 表现还可以有以下几种:(1)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出现长T1、长T2 信号,类似于肝豆状核变性的MRI 改变;(2)对称性小脑齿状核、小脑皮质及桥臂长T1、长T2 信号;(3)额顶叶为主的脑皮质萎缩。这些影像学改变可以组合形式出现。

3.3 鉴别诊断

3.3.1 AHCD 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最具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为扑翼样震颤,肝性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待病情好转后,也随之消失,通常不伴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而AHCD 与之有明显区别,大脑器质性改变比较典型,表现为AlzheimerⅡ型星形细胞增生和二乙基溴乙酰胺缺失。肝性脑病在磁共振上的改变出现较早,基底节区的对称性T1WI 高信号在无临床表现时即可出现,白质和其他锥体外系结构信号均可随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增高,当肝功能下降时异常信号更加显著,肝移植后可出现消退。由于AHCD 经常在一次或多次急性肝性脑病发作后出现,大多数AHCD 的MRI 表现伴有不可逆的神经损害症状,因此需综合临床、影像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加以区别。

3.3.2 AHCD 与肝豆状核变性的鉴别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 病,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锥体外系改变,与AHCD 类似,因此鉴别主要依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有无角膜色素环(K-F 环)。实验室检查中血清铜蓝蛋白减少,临床查体眼部角膜色素环(K-F 环)出现为肝豆状核变性特异性表现,AHCD患者在上述实验室及临床检查中无确切异常。影像学检查中,肝豆状核变性的CT 改变为双侧豆状核区域异常低密度灶,尾状核头部、脑干及小脑齿状核也可见异常低密度区,大脑皮层和小脑可出现萎缩性改变。MRI 的改变为双侧基底节、丘脑、脑干和齿状核的长T1、长T2 信号。AHCD 的CT 表现常为阴性,MRI 则常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中脑红核周围、垂体前叶等部位的T1WI 高信号,二者影像学改变存在较大区别,利于鉴别诊断。

3.3.3 此外,双侧基底节区、中脑等部位T1WI高信号,也可见于基底节区钙化、神经纤维瘤、糖尿病偏身舞蹈症、长期胃肠外营养等疾病68,通过细致了解患者病史,并结合临床、实验室及CT检查与AHCD 鉴别难度不大。

总之,双侧苍白球、豆状核、中脑红核周围、垂体前叶等部位MRI 对称性T1WI 高信号是AHCD典型的特异性影像学改变,MRI 与CT 等其他检查相比较,发现上述病变最为敏感,因此,MRI 对AHCD 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Khan FS,A sha la tha R.Acquired (non-Wilsonian)hepatocerebral degeneration [J].Neurol Ind-ia,2004,52 (4):527.

[2]Soffer D,Sherman Y,Tur-Kaspa R,et al.Acquired hepatocerebral degeneration in a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 [J].Acta Neuropathol,1995,90 (1):107-111.

[3]Lee J,Lacomis D,Comu S,et al.Acquired hepatocerebral degeneration:MR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8,19 (3):485-487.

[4]Cordoba J,Sanpedro F,Alonso J,et al.H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stud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human[J].Metab Brain Dis,2002,17 (4):415-429.

[5]Krieger D,Krieger S,Jansen O,et al.Manganese and chron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J].La-ncet,1995,346 :270-274.

猜你喜欢
苍白球豆状中脑
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联合MRS图像在新生儿HB病情诊断中的应用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MRI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纹状体A2AR和D2DR对大鼠力竭运动过程中苍白球GABA和Glu释放的调控研究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麻醉过程中脑电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苍白球外侧部生理功能及其对运动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