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高等全纳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8-15 00:47肖淑英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全纳聋人聋生

刘 葳 肖淑英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天津市 300348)

一、聋人高等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

全纳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系统中提供所有学生教育需求的支持,由普通班教师与特教教师协同合作,提供个别化教学、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让身心障碍学生得以在空间、社会及教育方案上融入到普通教育环境中,[1]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在这一教育理念模式下,天津理工大学将聋人大学生和健听生融合在一起,实现在同一空间内接受共同的教育,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聋人大学生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有助于在健听生、校园以及全社会中传播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还有助于良好校园风气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对提高聋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有着重要意义,对聋生最终能回归主流社会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我国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施现状

在全纳教育思想被世界许多国家接受并付诸实践后,我国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有:彭霞光(1994)认为无论残疾儿童有何种残疾以及残疾程度如何,他们都必须在正常学校的正常班级内接受所有的教育;陈云英(1997)提出全纳教育的发展层次,包括全纳教育体系、全纳性学校、全纳性课堂;仲建维(2002)指出全纳教育的伦理基础是公平、平等等民主理念,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统合到普通教育中去,不是追求同一的教育,而是基于“补偿利益”的原则,为他们提供额外辅导保证;黄志成(2004)强调全纳教育是一直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要;方俊明(2006)提出全纳教育是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和社区环境,共同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这一过程的专业术语,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邓猛(2007)提出全纳教育实施的影响因素有人员、态度与观念、政策的阐释、课程与教学的调整以及资源支持。[3]实践方面最主要的是:(2005)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聋生辅修学位全纳教育模式探讨,即学有余力的聋生进入学校管理学院,与全校学生一起修读辅修专业;中州大学的全纳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外聘手语翻译来确保聋生的学习效果。这两种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模式。

为了实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天津理工大学在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有4个健听学院的5个专业,于2013年9月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首招聋生,走上了中国式高等全纳教育的探索之路,这条路极其复杂和艰难。

三、开展聋人高等全纳教育实践需要面对的若干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本次全纳教育尝试意欲将合作型学习理论、自主探究型学习理论、个别教学策略理论、职业理论,与全纳教育理论等有机结合,从多角度探索构建全纳教育融合学习保障体系途径。[2]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小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报考全纳专业学生的客观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参加面试现场。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开办全纳教育的学院对全纳考生的能力要求;使用修订的《聋人大学生融合学习适应性量表》,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融合学习适应性前测,为开展实践准备一手资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由于进入全纳班级聋生的生理缺陷,加之人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聋生生理特征带来的问题

聋生听力的缺失和语言沟通障碍,使聋生更依赖于视觉通道接受信息,他们习惯使用手语作为常用的交流工具,习惯通过教师的唇语读取信息,所以在全纳课堂上,在没有手语翻译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时间内,聋生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的速度较健听生要慢很多,获取信息的准确度要低很多,获取的信息量要少很多,这些都无疑给聋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造成很大影响,加之与任课教师之间沟通不便,更加重了她们的学习困难,畏难情绪和心理问题也逐渐显现。

(二)全纳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引发聋生学习问题

在少数聋生融入到健听生的大班课堂后,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思路基本沿用以往针对单一健听生群体的方式,这些教师在紧张的课堂教学里都表现出一种自发的本能水平,包括使用缄默知识,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4]这种做法会导致教师过多使用语言陈述知识,讲解速度过快,口型的标准化程度降低,教学实践环节减少,师生交流互动减少,生生合作讨论减少。教师的这种本能水平满足了健听生,但同时忽略了聋生的特殊需求,给聋生准确地获取信息,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使课堂上充满了一种隐性“排斥”,没有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学习和融合教育。

(三)学校工作缺乏经验引发的问题

由于我校在全国率先尝试聋人高等全纳教育,在工作上缺乏借鉴的经验,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纳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师生对全纳教育缺乏认识和理解,甚至不了解聋生为什么和他们一起学习,因此造成健听生和任课教师对聋生的认可程度不高、关注程度不够,导致聋生在这种教育文化下自我产生类别偏见,自我贴上“标签”,自我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5]使聋生自我产生与周围环境的排斥。另外,在聋生被安置在不同专业学习后,从学校角度没有实施更多的有效做法,以保证聋生真正融入到学校氛围中,没有融入到主流的社会和价值中去,使聋生身在其中而不能融入其中,造成聋生的人文环境和精神环境充满了隐性排斥。[6]由于学校在聋人高等全纳教育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全校师生在资源上和精神上没有给予聋生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对聋生进行一种强烈的关怀,而是使所有学生都“正常化”。[6]

四、聋人高等全纳教育实践后续工作建议

完善无障碍环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具体表现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全民全纳教育意识;完善校内制度。制定我校高等全纳教育管理和实施办法,制定适合聋生的选修课程和考试制度,逐渐形成有效的聋生高等全纳教育管理机制;制定全纳教育奖励办法和政策倾斜,鼓励教师从事全纳教育活动和研究;增设聋生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法等相关培训,促进师生全纳意识整体水平的提高;设立各种各样的服务中心和助理辅导人员,鼓励特校教师,社会人员,学生志愿者加入其中,给聋生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全纳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全纳教师必须做到:深入了解聋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掌握与聋生的沟通方法和技能,在师生、生生之间创设友谊、尊重和理解良好氛围,减少聋生身处新环境的恐惧心理;充分重视聋生的特殊需要,改变以往针对健听生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注重语速,口型和姿态,为聋生准确获取信息提供保证;利用网络开展资源拓展,为聋生自主探究提供指导;鼓励健听生与聋生建立“一帮一”合作学习,解决聋生学习上的困难,提升聋生协同合作的能力;积极参与聋人高等全纳教育教学研究,注重差异教学和补偿教学研究,以全面提升聋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实现融合学习;经常进行课堂教学相互观摩,开展有组织的讨论,或录制某位教师教学情况,展开小组讨论,[5]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1]童欣,曹宏阁等.全纳教育视野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与尝试[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9.

[2]孙博,童欣,邵辰,陈 .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54-56.

[3]孙博,王佳佳.全纳教育文献综述(1989-2013)[J].绥化学院学报,2014(1):53.

[4]吴慧平.发展全纳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实施全纳教育变革的杠杆是什么?[R/OL].新华通讯社,中外教育分析报告,2006(50).http://lib.cas.buu.edu.cn/page/xhs/fx50.doc

[5]黄志成,仲建维.全纳教育的理据:三个纬度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6.

[6]袁婷婷.中国的全纳教育——从树立全面的理念做起[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全纳聋人聋生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