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年军 周海洋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去城市务工,致使农村“留守孩子”也不断的增多,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我市留守孩子的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他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农村留守孩子 教育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Growth Survey
——Take Yongzhou City for the object
TANG Nianjun[1], ZHOU Haiyang[2]
([1] Qiyang Normal College, Yongzhou, Hu'nan 426100;
[2] Hu'nan Shuangpai No.2 Middle School, Yongzhou, Hu'nan 4261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workers, resulting in the countryside "child left behind" is also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ir education is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 author surveys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our city, analyzed their presence in education issues,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以获取有关留守孩子教育与培养状况的真实资料,从而确保调查活动能够取得科学的结论,以保证后期研究的有效性,笔者对我市祁阳师范学校、双牌职业中专、祁阳职业中专部分师生进行了电话调查,并在祁阳师范三个班1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41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内容涉及留守孩子的监护、学习、生活、心理等四大方面,同时回访了留守孩子20人,临时监护人15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8人。
1 留守孩子的现状
1.1 留守孩子的监护状况
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到,这些留守孩子根据其监护人的特点,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单亲监护,指的是父母一方在家来监护照管的留守孩子,共22人,占19.6%。(2)隔代监护,指的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监护照管的留守孩子,共69人,占61.6%。(3)同代监护,指的是由哥哥、姐姐看管监护的留守孩子,共有3人,占2.7%。(4)寄托监护,指的是由孩子的叔婶、姑舅等亲戚或邻居看管监护的留守孩子,共18人,占16.1%。
1.2 留守孩子的学习状况
(1)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由于中职学校多以专业课为主,专业课一般以考查为主,计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本次只选择了中职一年级留守孩子的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考试成绩,并把其与非留守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从统计结果来看,留守孩子的学业成绩不论是各学科的平均成绩,还是各学科的及格率都低于非留守孩子。由此可见,留守孩子在学习上的确处于劣势,学习成绩较低。(2)留守孩子的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孩子中,喜欢学习的64人,占问卷总数的57.1%,不喜欢学习的40人,占35.7%,厌恶学习的8人,占7.2%。
表1 中职一年级留守孩子和非留守孩子成绩对比表
1.3 留守孩子的生活状况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孩子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孩子的满意度更高;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无暇顾及,对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1.4 留守孩子的心理状况
在对留守孩子进行调查后发现,现在中职生几乎人人都有一台手机,能随时随刻有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但是电话联系代替不了面对面交流。留守孩子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与留守孩子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代沟”,难以与留守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大多数留守孩子都显得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大部分有焦虑、自卑、抑郁、易怒等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1.5 留守孩子的安全状况
犯罪分子常利用学校、家庭衔接的“真空”,如周末、放月假,来侵犯他们。再加上留守孩子大多胆小怕事,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当作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或者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些不良社会青年对留守孩子实施性骚扰、性侵犯。
2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问题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最温馨的老师”。根据调查数据和案例显示,大多数家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包括一部分“留守孩子”,存在“读书无用论,打工致富”的思想。另外就读中职的学生普遍文化成绩较差,大多升学无望,家长也丧失了指导热情。正由于家长的错误观念,放弃了对孩子的正面指导和教育,孩子渐渐地对学习也就丧失了信心。
2.2 自身问题
由于中职生处于青春躁动期,大脑皮层易于兴奋性,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不完善,行为容易受情绪的影响,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易受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中职留守儿童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缺乏引导和指导,在他们遇到疑问或困难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又强化了他们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造成了认知行为上的偏差,对事物的看法过于简单和片面化,更加容易让他们变得情绪化。
2.3 监护人的问题
(1)临时监护人大多数是年高体弱的老人,缺乏教育留守孩子的精力和能力。这些老人多数年事已高,没有过多的精力照顾留守孩子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一般较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重物质和生活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和引导。(2)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这些临时监护人,绝大部分从不辅导或不会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孩子的学习上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从而造成留守孩子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3)临时监护人没有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从不或很少和孩子谈心沟通。甚至有些临时监护人难得和学校、科任教师,班主任取得任何联系。因此,节假日等在没有老师管理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就成为了自由人,由于他们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监督,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的对象,走向邪路。
2.4 学校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较差,人员复杂,生源易波动,学校忙于招生和控流保学,对中职留守学生关注力度还不够。另外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2.5 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存在“雷区”,部分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留守孩子容易触雷。而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在生理上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
3 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积极引导留守孩子家长充分认识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放弃“物质满足可以代表亲情关怀”的观念,只有真心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次是树立正确方法,注意畅通孩子表达渠道,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正确处理矛盾冲突,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重视家庭学校互动,引领健康的理想信念。三是指导临时监护人用赏识教育的策略,尊重留守孩子的选择,当其有困难时,临时监护人要及时帮助解决。
3.2 发挥学校的主体作为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学校应建立包括留守孩子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孩子档案,对他们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家长或监护人热线、定期访问制度等,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2)增设相关课程。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让具有一定心理学水平的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孩子”,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3)对留守孩子要多关爱。留守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特别的关照。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辅导,课余时间多交流,平时多观察。要组织他们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创造机会让留守孩子去表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课堂上把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留守孩子,只要能发现一点闪光的地方,教师都予以表扬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4)坚持活动渗透。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深入开展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关爱教育活动,坚持用活动唤醒心灵,坚持用活动渗透教育,打破现有“学校主办,留守儿童被动参与”的活动模式,创新组织思路,营造“联合主办、共同参与”的活动氛围,变留守儿童“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更好地将活动内涵和外延潜移默化地植入留守儿童心灵深处。
3.3 健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保障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在重视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活动场所缺乏等一些紧迫问题,并逐步完善社会工作制度,设置相对独立于政府的帮助机构,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弱势群体。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孩子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出台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钟玉宝.谈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J].中国教研创新导刊,2012(4).
[2] 青神县南城中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研究研究方案[EB/OL]. 2012年[2013-9.10]http://www.qsnz.cn/Item/2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