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宝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正视当今习作教学所面临的不利现状,不逃避、不退缩,又要敢于直面应对,积极探讨与总结切实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策略,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日常的习作教学实践当中。本文作者结合日常的习作教学经验试就"小学生习作有效指导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讨。旨在于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实际习作能力与水平,从而为其日后自身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小学生 习作指导 写作兴趣 学生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20-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水平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能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可是,一提到习作,小学生的普遍反应却是愁眉苦脸、倍感痛苦,总觉得既无兴趣去写、又无材料可写。试想这样的状态下,又怎么能写出来高水平、高质量的习作佳文呢?如此一来,作文就成了提高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过程中最难击败的"拦路虎"。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何种策略对学生的习作练习进行有效指导呢?下面,笔者将结合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低年龄段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语文习作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这是"促使"他们产生"写作课枯燥、乏味、单调"等错误认识的最主要原因。鉴于此种情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性策略"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语文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无疑为改善小学生作文习作的尴尬现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们将这一先进理念灵活地运用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当中。例如,在低年龄段学生的习作课上我就经常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联想与想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段落长短不限,只要所写的内容切实符合自己的兴趣出发点即可。如此一来,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最大限度上激发了他们对于习作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提高其习作效率以及质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最喜欢跟着奶奶一起裁剪纸的晚上了。因为那个时候奶奶看起来特别神奇,总是能将简单的红纸裁剪出各种形状的窗花,蝴蝶、凤凰、游泳的小鱼各个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奶奶一样能剪出那么多好看的图片。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送了我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我现在整天都随身携带的《昆虫记》。这本书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但将各种昆虫日常的生活习性做了详细的记录,而且每种昆虫后面还配有形象的图片,让我了解了很多之前所不了解的昆虫。自从阅读完这本书,我就成为了班上的"昆虫小王子",我很喜欢这个称号。
……
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学生普遍感觉习作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叙,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于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缺乏对于大量写作素材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的特征,促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说、快乐习作、自由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总结等写作理念进行指导与培养,多多引导他们捕捉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亮点与新奇之事,在丰富他们视野范围以及见闻的基础之上,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积极转化为自身的素材积累。
如,一次习作课的主题是--记录春天的点点滴滴。当时春意正浓,我便带领学生走出死板的课堂,走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记录春天带给万物的巨大影响,并要求他们结合校园中的具体事物仔细归纳春天的特点,最后要以短篇文章的形式进行详细的描绘与阐述。
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习作学习环境当中,一来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与写作愿望,有利于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观察、进行素材积累;二来与实物的充分接触,还帮助学生大大加深了对于所要描写事物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为确保其写作时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此良好状态下,创作出优美的习作篇章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正视当今习作教学所面临的不利现状,不逃避、不退缩,又要敢于直面应对,积极探讨与总结切实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策略,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日常的习作教学实践当中。相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实际习作能力与水平,从而为其日后自身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吴丽华.《小学生习作指导浅谈》[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3-05-14
[2]苏月红.《浅析小学生习作指导》[J].《考试周刊》,2013-03-22
[3]谭建山.《小学生习作指导的"五多五少"》[J].《湖南教育》,201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