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广阔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思路和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在物理教学和实验的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实践。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的具体做法和要求各种各样,教师和学生们都会或多或少露出一些困惑。面对这种情况,相关调查者在参加学生中学物理课程,并与教师和学生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分析中物理课程的改革和实施问题,探索中学物理教师应持有的物理教学方法和采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学 物理 新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52-02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师角色的亲和力,物理理论课本身很无聊,物理教师应设法使课堂变的更为生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或帮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应对着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要求。
一、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指导方针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物理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为将来建设祖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编写中学物理教材时,也应该符合发展规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本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下,以下的指导思想方面必须加以特别关注:
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新的人才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具备物理素养和健全人格。
2.根据《大纲》和《标准》中的"多样性","选择性"的精神,写不同系列,不同的风格的教学材料,以便学生根据潜力和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3.物理课教育的方式有很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管在概念和规则不变的前提下,各系列教材的人文精神,物理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将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必须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4.注意实际,注重接触社会和生活,突出物理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
5.物理教材必须体现新理念与时代精神。在概念和原则的大致方向下,教学等方面的设计研究过程和方法必须是合理的、有趣的、创新的、使学生爱读书,愿意参与设计活动。
二、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分析
1.转变物理课堂教学观念
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为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树立课程意识,知识是课程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权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教材作为课程标准实施,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材的补充。
2.注重实践,注重兴趣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真正的物理学习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手段。只有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了解物理知识。我们必须在实际应用中将概念和实验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展示物理思维,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方法,显示物理知识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所学习的内容。
3.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一些物理学习课程中,专家专门设计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可以学习物理规律的探索,通过探索的过程,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注意查询内容,但也必须合理安排课程。此外,教材也对实验探究给予了足够重视,对学习探究活动的其他方面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事实上,物理探究是人通过对未知的事物的探索,了解新的东西。物理探究是一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弘扬青少年探究式精神是物理教育应有的一课。
4.注重物理实验能力
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非常重要。每章设置相应的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了解实验的重要性,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参与,倡导实验时使用的日常用具,缩短高深的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实验不仅简便、直观的使用生活用具展示物理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物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每一次的物理课程改革,必须要与时代同步,必然要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但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眼光来看待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物理教师,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物理课程问题,从而使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荣.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2]陈正刚.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