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诵读;品读;
课外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72—01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可见学习经典诗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图画入境,轻松理解
古诗词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炼。而这也增大了低年级学生理解诗词的难度,如果光从文字入手学习过程难免枯燥艰涩。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的每首古诗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适当进行联想来达到理解古诗内容的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游子吟》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图上有两个人物,一个年轻人长跪不起,一位老婆婆在缝补衣物,面露愁容。我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捋顺人物关系并联想到故事背景:母子相依为命骨肉情深。从游子的动作和和慈母的意态,学生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这时,无需教师华丽的讲述,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便被大大缩短。
二、多样诵读,自主体验
在理解诗情画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读出诗句所蕴涵的内在情感,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此时要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教师可在黑板上标画出相应的节奏符号。如,杜甫的《绝句》的停顿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直观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表情朗读,再采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男女对读、轮读等形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古诗的情境自然而然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品读感受,欣赏内化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想象力就是诗歌的翅膀。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
如,在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让学生想象:“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一年365天,7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两年里,没有父母的照顾,没有兄弟的陪伴,他会怎样?”为直舒胸臆作好铺垫。读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引导学生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的情景。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的遥远。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间,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感受。
四、课外拓展,丰富视野
陶醉于古诗意境美、语言美的学生必然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激起学生自学古诗的热情,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如,学完《咏柳》后,让学生课外每人阅读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会逐步形成。
除了阅读拓展,引导联想也是对古诗学习的深化和迁移。《赠汪伦》描绘了汪伦携酒来到桃花潭边为李白送行的情景,没有送别时的悲酸,也没有后会何期的哀愁。虽然诗中送别时的洒脱不羁不一定能被小学生所接受,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他们送别时会说些什么?如果换作你是诗中的人物,你又会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联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编辑:郭裕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