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清
[摘要]导师组制是目前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大多数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高校导师组制的改革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导师组制的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勇于探索,并且扎扎实实地工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高校导师组制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15-02高校导师组制是伴随着知识的大爆炸和国民经济对于综合性人才要求的提升应运而生的。在我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更加使得一个辅导员在指导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时感到力不从心,能力有限。于是导师组或者称为“导师团队”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并且迅速风靡起来,成为一种潮流。针对本科生的导师组成员通常有:高年级学生、专业导师、生活导师以及由校外知名校友担任的校外导师等,这几类人组成团队来对学生进行从知识到实践、从学习到生活、从做事到做人的全面辅导。
一、实施导师组制的优点
(一)有利于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导师组制的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措施,更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上的一个必然趋势,其目的是提高高校本科生培养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基于此,大学生教育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将辅导员制变成导师组制就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大学教育走向世界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二)有利于扩大学生涉猎知识的领域,兼顾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面越窄并不意味着所学的知识总量会越少,反而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越多越专业的知识就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走得越远。事实上,在一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时,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精神的各种问题开始层出不穷。因此,在一个导师组内,配备懂得心理专业的生活老师就显得必不可少了。生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组内不同学生的性格、生活习惯以及平时表现等,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或者生活上的辅导,定期开设一些简单的心理课程和讲座,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内心的波动和负面情绪。这样,心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积极贡献。
(三)扩大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更接地气
当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人组成一个导师团队时,就将老师或者辅导员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了下来。一个导师组内经常性的聚集和讨论,使得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老师们更容易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生活上更容易知道学生对于生活的态度变化。高年级学生作为自己导师组内的一员,可以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地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因为双方都还是学生,探讨问题起来更加亲近,更加自然,这是作为老师的别的组员难以比拟的优势。专业导师负责专业知识的辅导以及协调工作,主要抓学习的问题。随着导师组制的实施,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一,教学变成了一件更接地气的事情,沟通的便捷和顺畅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提升。生活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生活态度的问题,这也是与专业知识学习一样重要的一个话题,也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总的前提。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对于导师自身的提高也起到积极作用
单一的辅导员制向团队协作的导师组制的转变,不仅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导师们之间的交流。在定期探讨总结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出现的波动和问题时,导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得出结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对于导师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导师组制改革的策略
(一)改革落到实处
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实施导师组制的时候,进展和改革程度亦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导师组制的虚化现象。导师组虚化的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是交流机制不健全:导师组虽然已经存在了, 但是导师之间的交流机制没有, 怎样交流, 以什么为平台交流, 什么时间交流, 这些配套的机制还很欠缺。第二是协调机制不完善:导师之间可能因为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培养方法上的差异, 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没有相互的协调, 很容易激化矛盾。第三是矛盾疏导机制的缺失:产生矛盾之后必定要解决矛盾, 到底是私下解决还是有其余的机构予以调解,不明确,必须建立一个要以说理为主公平、公正为原则的机制。
(二)关注导师组导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
由于各高校师资力量的情况不同,导师组内的学生与导师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一个导师组内成员的类别包括学长、生活导师、专业导师和校外杰出校友。其中生活导师和专业导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高年级学长,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数量而在数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校外的杰出校友由于数量的限制就很难做到每一个小组都有了。因此,关于小组的规模,小组内学生和导师的比例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导师小组包括5-6名导师,其中高年级学长应该男女都有,可以带10名左右的学生。
(三)导师组内组长的作用
导师组内老师与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科研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是导师组发展和稳定的基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需要导师组内有人进行协调,而这个人往往需要在资历和声望上能够令人信服。所以,在组成导师组的时候,人员的配备必然是有一个资格老的专业老师带着几个年轻些的老师和高年级学生来共同培养学生。这名能够起到协调作用的老师通常也就是导师组的组长,在科研上负责把握科研的大方向,在工作上能够起到协调组内和组外资源,调节组内成员矛盾的作用。组长的水平往往能够成为决定整个导师组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加强对导师组的管理和考核
导师组制的管理和考核问题是对不同导师组的工作和成绩进行量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管理方法。但一个学院有几个导师组时,实际上导致行政的基本单位发生了变化。导师组内的导师是否尽职尽责,某一个导师组的工作效率如何?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实际工作中拿出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评价和晋升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各高校中,这种评价体系还处于研发的起步阶段,需要各高校尽快落实。
三、导师组制的运行机制
(一)定期交流的机制
通常的做法是每周组内开学术研讨会,会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组内的导师和学生必须按时参加。学生将自己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汇报,而导师则对自己和学生的工作与生活进行一个大的总结,以供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会上,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表达,这也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契合当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精神。
(二)导师之间责任划分的机制
在一个导师组内,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能力负责不同的教育部分。导师组成员的职责划分如果不清晰, 就是导致导师组虚化的直接原因。所以要防止导致导师组虚化情况的发生, 必须要划分职责。专业老师抓学习,生活老师管生活和心理健康,高年级学生则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帮助和指导,而校外的优秀校友负责的是给学生事实和激励的作用。各导师任务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三)导师组之间的交流机制
当辅导员制改革为导师组制的时候,实际上是各学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大的集体被分成了若干个小的集体,这在原理上来说对于整个团队的团结起到阻碍的作用。为了不影响整个大集体的团结,导师组之间的定期交流机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学校应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的论坛,每一个课题组选出代表将自己组内发展的动向和心得向全校进行汇报,引起全校师生的讨论和思考。同时,不同课题组之间也应该制订一定的交流机制,从而加强对于别的导师组的课题研究的理解,对一些好的做法和想法进行借鉴。
(四)参加国内国际会议的机制
各个导师组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参加与自己相关的国内和国际会议,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来,甚至于能够与外校同行取得联系并且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导师组制的改革首先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勇于探索,并且扎扎实实地工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靳遵龙,陈晓堂.本科生导师组制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管理预评价,2010(13).
[2]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