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惠良红+崔峥
【摘要】动机可能是解释一项任务成功与否最常用的一个词汇了。在语言学习中,动机可以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但一直以来,工具型动机在外语学习中都备受诟病,被视作是一种与应试考试相联系的一种动机。这实际上是对英语的工具性认识不清。但随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我们应该对工具型动机有新的认识,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 工具性 工具型动机 大学英语
一、英语的工具性
按照知识的类型,英语学科应归属于人文学科,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内容通过语言符号不但实现了展示语言知识的功能,而且传递了知识。从英语教学的内容来看,英语课程提供了体现于语言符号的知识,这种知识与学习者的生话经历或者社会环境相关,承担了向学习者呈现社会问题、社会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责任。
英语的工具性,主要是为了解决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基础,懂得相关的知识,并具有使用的能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做英语的数学应用题时,必须通过对其英语表述的准确理解,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应当就是语言所具有的认识世界的功能,是认识工具的特性。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的当代,不仅在学习工作、查阅资料、获取信息、掌握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掌握英语,中国与世界在诸多方面的逐步接轨,更离不开英语这一重要的工具。
二、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
动机一般被视作促使某人行动的内在驱使力量,或者更专业的讲,动机是指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或避免某种经历所做出的选择和在这种前提下他们付出的努力程度。如果一个学生想实现一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有足够诱人,他就会有强烈的目标并可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任何事。
在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Gardner和Lambert首先提出了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的区别。带着“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利用第二语言达到自己的目标,侧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实际价值和好处”。带着“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自己能融入第二语言的文化中,表现出一种“对于该种语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诚的个人兴趣。”前者需要语言,后者喜欢语言。前者有明确的实用性目的,后者没有明确的目的。前者是被动学习,后者是主动学习。
一些研究者指出,融入型动机对于外语学习的成功是绝对必要的。但是Gardner也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工具动机可以成为成功习得语言的有效动机。综合动机和工具动机哪个更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学习的环境决定的。如果文化环境对习得外语是有实际价值的,那么综合取向不是一定会促成外语学习的成功。
三、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凸显不够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最突出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凸显不够。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己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具体教学的指导思想。但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都揭示了他们最需要的是过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工作能力。蔡基刚还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角度提出,在一个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外语教学应尤其重视外语的工具性功能。
看看那些或己经出国或正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们给在校大学生们关于英语学习的一些建议:“我(毕业于计算机学院)是靠读计算机类英文教材及论文学好英语的”;“你将来出国是要去做专业研究的,而不是去读英语的,学好你专业方而的知识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才是国外教授录取你的关键”。所有这些都说明,凸显英语的工具性,不仅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广大学生的心声。最重要的一点,英语是一门工具,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我们是用这门工具去传递信息,因此应用是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也是坚持英语学习的动力所在。
工具论也常常和应试教学联系在一起了。承认工具说,就等于助长应试教学的风气。此外,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习目标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整个本科4年,学生学习的就是外语,而且今后的毕业方向是从事外语工作,如翻译、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等,因此不仅在时间保证上,而且在需要上都应该把跨文化知识等包括进教学。但后者有自己比较确定的专业学习方向,外语只不过是其中一门次要课程。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4年英语教学只有280个学时,仅此一点就很难开设莎士比亚、希腊罗马、文艺复兴、西方哲学等这些被英语专业人士视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外语专业突出工具和在非外语专业突出工具不应一概而论。非外语专业人士视外语为工具,完全无可厚非,因为外语在他们手里的的确确是在当作工具使用和发挥作用的。然而,外语专业圈内,如果也把外语视为工具,必然会忽视外语专业的学术内涵。
四、通过对英语工具性的认识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
首先,正确积极地认识外语的工具性。外语工具论之所以在我国名声不佳和外语工具的定义及其所指有关。在大学英语领域内,则是和应试教学的盛行有关。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四、六级考试组织的,实用目的很强。学英语,就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但这明显是对外语的工具性狭隘的认知。通过上文,我们已经认识到,外语的工具性并不只局限于应试,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外语的工具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次,通过对学生工具型动机的激发,来使英语的工具性在外语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学生不光可以通过汉语习得知识,也可以通过英语来学习。在非英语专业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一种语言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学习。学生们的兴趣广泛,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的专业需要研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工具性不只是应付考试,还可以用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来的就业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生了解了英语工具性的真正含义后,他们的工具型动机就会被强化,从而使他们在英语的学习中取得成功。
总之,英语的习得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情感因素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英语学习的工具型动机虽然是一个外部因素,但如果通过认清外语的工具性来激发学生的工具型动机,也会在英语学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锦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J].当代外语研究,2011,(10):26-31.
[2]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 [J].外国语,2010,(06):33-40.
[3]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3):105-110.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动机调控对大学生英语学业成就的作用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XH2013-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