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014-07-18 06:30丁静
新课程·中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丁静

摘 要: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通过三个方面的总结,浅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民族精神;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观念形态,是产生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只是由于神话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童年期自发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通过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

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比如:

女娲补天的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淮南子·览冥篇》)

后羿射日的故事: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通过对人类保护神、神话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其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说:“(炎帝)一日而过七十毒。”《搜神记》亦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通志·三皇记》载:“(神农)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草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上述记载也许有些夸张,但神农尝百草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当是事实,最后,他还是死在尝草上。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通过描述神话英雄们在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斗争中的不畏强敌、坚持不懈,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是古代神话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反抗天帝的神话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地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地战斗。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来赞颂刑天的精神。

即使断首已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古神话中创造了神的故事和神话英雄,寄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主永远的绮丽瑰宝。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马华田.华夏精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
不屈的长城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赣傩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