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伊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最终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文章提出通过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充分发挥想象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德国教育家纳斯多尔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成为自主而生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多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图形王国中,有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它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其中,要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中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就会喜欢数学,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在传统的“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课堂应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组组远离生活实际、“规范”的习题,着重训练学生能按照程序正确计算,学生在充当解题机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厌烦的情绪。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应尽可能地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又如《平移与旋转》一课,创设的就是儿童喜爱的游乐场情境,熟悉的画面勾起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只见他们或随着游乐设施的运动方式打着手势,或看着画面嘴里发出声音,还有的索性站起身子随着游乐设施的起伏动了起来,游乐园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的背景。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游乐设施的运动方式不一样。用学生的话说:有的是直直的,有的是旋转的,还有的用手势比划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为了进一步了解平移与旋转的特点,教师还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小结时学生汇报起来头头是道:平移是直直的运动,可以上下,可以左右,也可以斜着,而旋转是转着圈的……数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都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体验可以渗透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并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获得数学体验的层次和类型应该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策略:反思自我学习中的问题;拓展思维训练;递进式地解决数学问题等策略,以此注重学生的数学体验。学生在学习几何的初步知识时,要从对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学具进行拼摆,提出要求:“同学们记得真清楚,现在我们就借鉴这种方法进行研究,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三角形,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等一系列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得出的结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会更深刻。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
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而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可能有的教师会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创造性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让每个学生自己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启发学生思考: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大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发现和探索中,经历了“再发现”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教育研究,1998(3).